0522火器時代0522火器時代
和南軍司城墻,通體為紅土壘筑。
因此到了明清兩代,這里被呼為“紅城堡”,后世又叫做“紅城鎮”。
它是河西走廊的東部門戶,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素有“金城咽喉,絲路重鎮”之譽。
而且長達兩百里的河谷,皆可用于耕種,農業自給自足,不必從后方調太多軍糧維持。
軍事,商業,農業,地位條件都拉滿了
城市面積并不大,幾萬軍隊是裝不下的。因此東側山腳下還有子城堡,一部分守軍分去子城駐守,與和南軍司母城互為掎角之勢。
此城沒有修建護城河,但東側流經的喀羅川,城南流過的喀羅川支流,便是兩條天然的護城河。
西側全是山巒。
兩面臨水,一面靠山,子母城堡相應,正常情況下很難強攻。
所以在大宋奪取蘭州之后,蘭州城距離此城只有百余里,京玉關蘭州西固區河口古鎮距此更是只有六十里,但無論怎樣派遣大軍都一直無法攻取。
楊志分出六千步兵,列陣于喀羅川及其支流交匯處,隔著支流與城內守軍對峙。
其余部隊,全部列陣于喀羅川東岸,火炮也拖出去瞄準子城堡。
李遇昌站在母城的城樓上,遠遠觀察明軍的動向。
他讓數千步兵和全部騎兵,往北退出數里過河,這樣就把兵力一分為三。
狹窄地形,明軍很難有多余戰術操作,部隊再多也難以進行展開。
而作為守城方占據地利,分兵三處不但不會攤薄兵力,反而可以在明軍攻城時,突然對明軍發動三面圍攻。
李遇昌在尋找時機,如果明軍敢蟻附城墻,便是最好的夾攻機會
十二門生鐵鑄炮,對著子城堡錯落排開。
八門熟鐵野戰炮,對準母城和喀羅川方向,隨時可以攻擊渡河而來的母城敵軍。
四十門虎蹲炮,對準北方的平坦谷地,那是分出去已經渡河的敵軍方向。
一輛又一輛運糧車,推出去構筑防御屏障,明軍士兵就站在運糧車后。一旦敵軍攻來,火炮盡可能多發射幾次,然后炮兵退回來由步兵保護。
李遇昌一直觀察注視著,見明軍擺好防御陣型,卻始終不去攻打子城堡。
正在他疑惑之間,忽聽“轟”的幾聲巨響。
那是明軍在試炮
突如其來的巨響,讓西夏士兵驚疑不定。守在側面和背面方向的西夏兵,由于看不清楚情況,還以為大白天打雷了。
“轟轟轟轟”
一連串炮聲響起,不但十二門生鐵鑄炮對著子城開火,八門熟鐵野戰炮也隔河朝著母城轟擊。
其中兩發炮彈,擊中李遇昌腳下的紅土城墻,他仿佛感覺似乎在地震。
“這是什么炮怎不用人拉繩”李遇昌驚恐道。
西夏也有投石車,還組建了特殊兵種潑喜軍。
潑喜軍為駱駝運載的小型投石車部隊,滿編為三百架投石車。可遠距離沙漠行軍,還能在山區快速移動。
特別是在橫山那邊,爬上半山組裝投石車,對著山下宋軍投拳頭大的石彈,著實讓宋軍感到非常的腦殼疼。
物理意義上的腦殼疼。
“這當是漢人的新武器無疑,”翰懷忠說道,“便如宋國的床子弩一般,漢人總是擅于制作器械。”
李遇昌問道“該如何應對”
翰懷忠搖頭“不知。”
翰氏家族是跟隨李元昊起兵的黨項望族,世代掌修西夏國史,還擁有對黨項史詩的解釋權。
最有名之人,當屬南宋初年的翰道沖,將論語、易經及其注解翻譯為西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