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7英才進京0577英才進京
江西,廬陵。
一艘官船北上,載有士子二十余人。
至南昌換大船,又有士子聚來,赴京趕考者竟有上百人,這還只是其中一條船而已。
江西歸順大明的當月,各府縣就開始打聽科舉情況。聽說明年是新朝的第一屆禮部試,江西士子頓時就瘋狂起來,都不問具體情況便開始急著出發。
浙江和福建,情況也差不多,全都是科舉大省。
三省新舊官員壓不住民意,只得快船加急詢問朝廷。
朱國祥和朱銘商量之后,決定同意三省舉人參加。但由于跟其他省份選拔方式不同,明年把三省考生歸為一榜,限定死三省進士的名額,免得對其他省份的舉子不公平。
眼前這艘船上,還有一位特殊人物,他并非什么考生,而是一大群江西官員聯合舉薦的賢才。
此人名叫蕭楚,已經六十三歲,至今尚未娶妻。
他年輕時科舉落榜,之后就不再考試,一直在家鉆研學問。
術數、醫相、占卜、天文、地理、書法、繪畫、音律、方志、劍術無所不通,融貫百家。
宋徽宗也曾征辟過他,但蕭楚認為奸臣當道,自己做官也沒有屁用,前后三次拒絕朝廷征辟。
而今,大明新朝初立,蕭楚竟然爽快應征。
趕考士子們得知蕭楚在船上,每天輪流前來請教學問。
此時此刻,蕭楚盤腿坐于船艙,聲音低沉而緩慢
“世人修春秋重傳輕經,我卻是重經而輕傳。汝等參加科考,自然經傳都該學習。但科舉是科舉,學問是學問。科舉只在一時,學問卻在萬世”
“真正做學問之時,不要尋章摘句,而該直指經義根本。研究春秋,當從書法寫作方式入手”
“春秋以魯史為本,兼采諸國之志,應當是史書才對,為何卻是經書呢”
“經,常也提挈大道,萬世不易。”
“春秋的那些傳,只是緯書而已。緯書適于當時,有些東西已不合時宜。”
“只有春秋的本經,其大道理永遠不會變。便如人要吃飯,從古至今皆然,這就是經書。而先秦時候吃什么,現在又吃什么,卻是在變的,就是緯書。”
“治國亦如此。自當秉承大道不變,其治理手段卻可千變萬化”
“春秋之經義大道何在無非皇極王道四字”
從格局上來講,蕭楚對春秋的理解,是比胡安國更加高明的。
胡安國喜歡尋章摘句、牽強附會,暫時還停留在術的層面,而蕭楚已經直指春秋大道。
這位先生也屬于“遵王派”,倡導加強皇帝集權,輔佐圣君把王道傳播天下。所以遇到昏君,他堅決不接受征辟,自己的才能根本無法施展,真施展開來反而還會害了百姓。
官船從江西一直駛往東京,船上的考生聽得如癡如醉。
他們能在江西考上舉人,基本功自然扎實得很。如今再聽蕭楚講大道,一個個都受益良多,以前學的經義也融會貫通了。
“先生,諸位相公,東京到了”官船上的差役提醒道。
蕭楚緩緩站立而起,將一把寶劍系于腰間,親傳弟子胡銓幫他背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