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當當當”
敲鑼軍差大喊道“南方舉子聽好了,莫要封死號子,否則會中炭毒”
胡銓自己帶了爐子和水,點燃炭火開始熬粥,順便烘烤已經冰冷的白面饅頭。
終于熬到天亮,考試官和監試官都到場了。
一份份謄抄好的考試題目,被貼在巨大的木板上,由二三十個軍差舉著,從考場的各處緩慢走過,一邊走還一邊念誦那些題目。
為了保密,無法提前印刷試題。
甚至連今天的考試題目,都是昨天討論確定的。
而下一場考試的題目,到現在都還沒有確定,只是由主考官們商量出大致范圍。
大明新朝的科舉規矩極嚴,不像舊宋的禮部試,主考官居然能中途請假離開貢院很容易泄題
考試內容也大大增加,不僅添加了數學、物理、實務,就連傳統經義題也有所變動。
比如今天的內容,舊宋只考論語和孟子,大明卻還要考大學和中庸。
當然,八股文依舊沒有興起,只有類似八股的幾個套路。
李公鑒聽軍差念著考題,不時探出腦袋去看木板。
木板上的考試題目,是用了標點符號的。
今年考生在禮部領票號時,禮部官吏再三強調,答題時必須使用標點符號。如果符號多了記不住,至少要使用逗號和句號。
這個對考生而言很簡單,因為他們從小就學“句讀逗”,那是老師傳授知識的核心部分。
一口氣行完,稱為一句。
行氣過程中的停頓間隔,稱之為讀逗。
士子們平時讀書,會自己標記句讀,朱銘只不過把句號和逗號變得更規范統一。
李公鑒先把題目全部謄抄,上午答完孟子和論語。
至于大學和中庸,李公鑒顯得有點慌亂。
這兩個玩意兒,在舊宋不是必考內容,雖然早就名氣很大,但也有許多考生沒學過,或者只是簡單學習過。
李公鑒來到東京之后,專門購買了太子注疏的大學正義、中庸正義。他一直關在客棧里面背誦,文章不長能夠背下來,但此時此刻卻有些已經忘了。
幸好朝廷也知道這種情況,大學和中庸僅各考一題。
并且,不必按照太子的注疏作答,避免沒認真學過的考生被拉分太多。
總的來說,這屆科舉只是一個過渡。
李公鑒搜腸刮肚,好歹把兩篇文章寫完,反復修改之后感覺沒問題,這才小心翼翼謄抄上去。
傍晚,天色越來越暗,還有考生在奮筆疾書。
不給蠟燭,直接收卷。
因為現在的蠟燭價錢很貴,不像明清兩朝那樣便宜。
北宋初年,寇準在家只點蠟燭,不喜歡點油燈,竟被歐陽修批評生活作風有問題。
妥妥的奢侈品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到了北宋末年的時候,根據質量的好壞,一根蠟燭大概價值100文到500文。
兩根品質上佳的蠟燭燒完,等于一貫錢就沒了,就連官員也不敢天天用啊。
晚上就在考場睡覺,吃喝拉撒都在這里。
翌日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