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坐在那里等著考試的士子,聽到喊聲俱為詫異。
殿試應該皇帝主考才對,咋太子也一起來了
卻見朱國祥坐下,揮毫寫出一行字,殿試題目就算出完了。
侍衛捧到殿中宣讀題目“制曰試論舊宋治政之得失,請明著于篇,毋泛毋略,朕將親覽焉”
考生們齊刷刷抬頭,頗為愕然的看向皇帝,這種殿試題目未免也太直接了吧
大部分考生都愣在那里,急得想要抓耳撓腮。
這玩意兒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難寫。
首先,得確定一個核心思路,再圍繞其進行討論,還得引經據典,否則文章就不精彩。
其次,舊宋的得與失都要寫,如何控制一個度卻很難。
最后,還得對舊宋的整體情況頗為熟悉,必須言之有物才行。
認真學習過朱銘文章的李侗和胡銓,幾乎同時提筆開始寫道“臣對臣聞尚書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遣詞造句略有不同,但他們兩個的策論,開篇主體思想是一致的。
寫到一半,開始出現差別。
李侗主要闡述舊宋“失德”,胡銓偏于論述舊宋“失功”。
朱銘在大慶殿坐著看書三個小時,突然起身開始溜達,來回查看考生們的文章。
就像監考老師走來走去,把考生們搞得壓力極大。
最終,朱銘停留在李侗身邊,甚至拿起已經寫完的一頁草稿。
之后,輕輕放回。
第二次停留,是在胡銓身邊。
把兩人的卷子看了個大概,朱銘更喜歡胡銓的文章。
驀地,朱銘在另一個考生身邊停下。
“臣對唐末五代,九州紛擾趙宋初立,百姓厭極兵戈,始以文治而天下欣然”
這個考生先寫趙宋如何立國,怎樣把國家治理得富裕繁榮。
又寫三冗問題,以及王安石變法得失。
最后用了大量篇幅,怒斥宋徽宗殘害百姓,還罵這昏君到了杭州也不知悔改。
朱銘掃視其籍貫姓名,頓時恍然微笑。
錢塘,張九成。
這位浙江考生,被宋徽宗禍害得不輕,噴起來毫不掩飾、酣暢淋漓。
張九成祖籍開封,祖輩遷居錢塘,本來家底就不厚,又遭花石綱反復折騰。到他十八歲的時候,已經窮得放棄科舉,跑去給富戶做家庭老師為生。
好歹賺了些錢,張九成進京游學,期間還弄到一本道用策。
盤纏用盡,張九成又返回錢塘,繼續以教書為生。大儒楊時病死前一年,收下張九成做弟子,但他主要還是靠自學。
除了自學和教書,剩下的時間,張九成堅持參研佛法。
或許是對現實過于失望,張九成有些厭世情緒,認為這個世界就是一場幻覺此君乃真正的心學始祖,率先提出“心即理”的思想。
宋徽宗逃到杭州之后,把那里搞得物價飛漲,而且苛捐雜稅層出不窮。張九成還要養活全家,他的工資難以支撐開銷,只能把田產陸續賣掉,恨不得宋徽宗早點去死。
李寶攻占杭州,迅速平息混亂,張九成對此贊譽有加。
他又通過楊時的舊友,弄到一個舉人名額,然后借錢進京科舉。
這位老兄,此時窮得叮當響,住在郊外的破房子里,進城考試需要走兩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