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了一陣宋徽宗,又盛贊新朝仁政,大家終于開始閑聊。
李公懋指著遠處桌上的族弟“我那兄弟卻是急智,遇到鐵棍撬鎖的物理題,他竟用毛筆撬碗得了答案。”
“哈哈哈哈”
李易大笑道“我卻是筷子撬泥爐。”
眾人聽得噴飯,開始把話題轉到物理。
李易問道“諸位都學過物理”
“學過。”
這一個大圓桌,坐了整整十二人,除了趙鼎之外,其余是今科進士前十一名。
十一人當中,有六人都學過物理。
張九成頗為興奮道“太子之道用策,百姓日用即為道,寥寥七字便直指大道真義,初讀之時直讓人如大夢初醒”
張九成當然接受這個理論,因為就算沒有朱銘,他自己也會提出“道即日用”、“道不離器”。
這位先生的學術思想極為古怪
一方面他篤行佛教,把佛學引入儒學,并且認為世間一切皆虛幻。
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入道化圣,必須從這些虛幻當中獲取。
他既創立心學雛形,又主張學以致用,摒棄儒學中虛頭巴腦的東西。
“以虛無為道,足以亡國。以日用為道,則堯舜三代之勛業也。”這是張九成創立的橫浦學派的核心主張。
李侗拍手說“然也,窮萬物之理可窺大道”
張九成說道“太子之物理,顯得過于細碎,重萬而忽視其一。”
“不然,一與萬,萬與一,實為一體也。”李侗立即反駁。
“非也,非也”
李侗,理學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
張九成,心學的祖師級人物。
兩人就在飯桌上辯論開來,他們都贊成格物致知,也都贊成朱銘的道用論,卻對具體怎樣格物求道理解不同。
聊著聊著,胡銓也加入進來“太子之道存于數中,近日鄙人潛修數學,發現萬物之理可用數學闡述。如果不能用數學闡述,那就肯定是還沒找到途經。此理非吾所胡言亂語,官家與太子早有所悟,就藏在道用策的字里行間。”
李易的本經是易經,他對術數頗為精通“易也,數也。近日我也苦修數學,此大道之本源,官家與太子真是學究天人。”
李公懋說道“道太遠,用實近。吾不奢望求道,只求學以致用,為天下萬民謀生計。”
“此言有理,”張九成舉杯說,“以日用為道,必至堯舜三代勛業”
亂世出英雄,另一個時空的南宋初年,由于國家危亡、民不聊生,不但涌現出大量的名帥猛將,還涌現出五花八門的學術思想。
這些思想的開創或發揚者,有不少就在這一屆進士當中。
而他們,現在又接觸了朱銘帶來的數學和物理,也不曉得今后會碰撞出怎樣的思想火花。
張九成與眾人聊到深夜,宴席結束之后,他們還躺在宿舍里辯論。
那感覺真爽,跟考上進士一樣爽快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