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祺有些驚訝,因為鐘相四處毀廟,儒釋道三家的廟全毀,眼前這座小廟居然能保留下來。
廟里沒人,全都跑了。
但明顯一直有人打掃,而且從供案上沒燃盡的香,可以看出最近還曾祭祀過。
白祺派兵“請”來個附近百姓,問道“這是誰的廟為何沒有毀掉,反而還來祭祀”
那農民回答說“這是張公廟,祈雨很靈驗的。四年前有人毀廟被攔住了,四里八鄉的百姓都不讓拆。官道旁邊的松杉,也是張公親手種下的,去年造戰船時要砍,也被老百姓趕來攔下了。”
“哪個張公”白祺問道。
那農民搖頭說“不曉得,小時候記事起就在,該是哪路神仙下凡。”
白祺圍著小廟溜達,很快發現一座石碑,潑水之后能夠看清字跡。
這居然是張鏜他老祖宗張詠的生祠,張詠死后才改叫張公廟。
碑文寫得很明白,張詠先是在崇陽縣做官,由于救活百姓無數,崇陽百姓捐款給他建了生祠。
繼而又調任益陽這邊,當時益陽剛經歷梅山蠻叛亂,民生凋敝,百姓困苦。張詠為了把益陽治理好,竟放棄赴京升官的機會,直至恢復了民生才離開。
而傳說張公廟祈雨靈驗,是因為張詠曾在此治理水旱災害。
白祺讀完碑文,莫名感慨起來。
益陽百姓已經記不得張詠,但祖祖輩輩都知道張公是神仙,張公一直留在這里保佑他們。所以老百姓不允許摩尼教毀廟,也不允許把張詠種的松杉砍去造戰船。
“元帥,敵將還是不愿降”士卒跑來報告。
白祺離開張公廟,望著護城河對面的城墻,問那農民說“這益陽守將李適,可是益陽本地人”
農民回答“是本地人,以前是橋口鎮的船工。”
白祺當即找來一些嗓門大的士卒,讓他們押著鐘全等俘虜,過護城河輪番去喊話。
“莫要射箭,這是你們的西圣王鐘全”
“益陽將士可知,外頭的張公廟,乃前朝好官張詠的生祠。”
“我大明開國,封了五位侯爺。其中一位侯爺,便是張公的后人張鏜。張公能夠把益陽治理好,張公的后人也肯定可以”
“只要你們開城投降,保證不殺一人,所有將士都可回家給稻田灌水”
“我大明蜀國公就在這里,蜀國公對天發誓,如果食言就讓張公降雷劈死”
“今日若不降,明日就要攻城了。這護城河已沒什么水,幾日就能填平,到時候不知要死多少人。你們如果死了,家里的妻兒怎辦,家里的稻子還怎么活快快放下兵器”
之前投降的黃佐、劉銳、全琮等人,也輪番上前喊話“李兄弟,莫要再守了,我們都知道伱沒糧。就算圍而不攻,你又能堅守幾日再守一兩個月,恐怕就得吃人肉”
足足喊了半個時辰,守將李適終于動搖,對一個親兵說“你出城去,看著那個什么蜀國公,在張公廟前立了誓再回來”
親兵立即懸筐出城,找到白祺說明來意。
白祺正色道“跟我來吧。”
再次回到小廟里,白祺對著神像發誓,保證不殺投降之人,并且盡快釋放將士回家。
如同兒戲一般的舉動,竟然獲得城內楚軍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