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的長沙城墻,乃五代馬楚政權所建。
當時那一系列政權變換,完美體現出五代十國的混亂馬希萼殺馬希廣,南唐滅掉馬希萼,劉言趕走南唐,王進逵殺劉言,潘叔嗣殺王進逵,周行逢殺潘叔嗣,周行逢死后張文表叛亂,周保權又殺張文表
平均兩三年換一個老大,最激烈的時候半年換一個。
鐘相選擇長沙定都,是經過多方面考量的。
從城墻的堅固程度,以及人口數量來看,第一是江陵,第二是岳陽,第三是長沙。
但江陵與岳陽,都在長江邊上,直面大明軍隊的兵鋒。
那就只能選長沙了,其他地方的人口不足以定都。
為何鐘相遇到四面進攻,不收縮兵力退守長沙打決戰,而是分兵防守湘陰與衡陽呢
因為只剩下國都必敗無疑,人口和資源都會被敵人控制,守軍也會喪失死戰到底之心
長沙城墻為夯土材質,沒有貼什么墻磚。
辛棄疾刻字的長沙城墻,還得到南宋才會修建。
剛投降過來的楚將楊華,主動請纓做開路先鋒。他麾下那些楚軍精銳,只保留家在潭州各縣之人,其余籍貫者全部遣散回鄉自愿留下立功者除外。
如此做法,一來能讓降兵安心,二來也可節省糧草。
“轟隆隆”
距離長沙還有五十里,天空中突然響起悶雷,繼而無比迅速的落下雨滴。
正在行軍的將士,無不望著天空歡呼。
久旱逢甘霖,今年的稻子有救了。雖然旱了那么久注定歉收,但這一場雨落下,終究不會讓水稻絕收。
楊華連忙讓士卒扎營避雨,一直下到入夜才停歇。
次日拔營不久,又開始下雨。
下一會兒,停一會兒,再下一會兒,再停一會兒,把南方夏季陣雨的嘴臉體現得淋漓盡致。
楊華率領的先頭部隊,好不容易來到長沙以北十多里外,打算第二天就去掃蕩清理城外鄉村。
可當天半夜,又下起了瓢潑大雨。
這場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
湘江水位不但恢復,而且越漲越高。能變成這樣,一天一夜的暴雨顯然不夠,湘江上游極有可能正在普降暴雨。
衡陽。
鐘相望著雨水心情煩躁,已經是第六天了。
剛開始下雨,交戰雙方都很高興,因為酷暑讓許多將士扛不住,每天都有因中暑而昏倒之人。
雨后清涼舒爽,正好適合決戰
但老天爺似乎厭煩了血腥,陣雨很快變成暴雨,一下就是一整天。接下來數日,仿佛有人把天捅了個窟窿,雨水時大時小就是歇不住。
附近百姓冒著危險,在雨中前往稻田扒開田埂。
這時屬于水稻拔節期,沒水不行,但水深了也不行,3到5厘米深的水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