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0628趙楷的瀟灑日子正文0628趙楷的瀟灑日子badao
濟水蜿蜒東流,河面船帆如織。
相起比碼頭上的繁忙,濟南城內要冷清許多。
朱銘站在城樓眺望一陣,忍不住問“濟南府城的廓坊戶還剩多少”
令孤許回答“兩萬出頭。”
朱銘聽得沉默無語,比他想象中的人口更少。
戰亂和饑荒,老人很難撐過去,戶均人口估計只有兩三個,反正絕對不會超過四個。
也就是說,濟南作為山東的省城,城市內外居民僅剩七八萬。
張叔夜指著遠方說“濟南城多次被賊寇圍困,但只有一次被賊人攻破。每次無法破城,賊寇就劫掠郊外鄉鎮。附近的劉宏鎮、孫耿鎮、遙墻鎮、回河鎮都被賊寇反復劫掠過五六次。去年雖然安置了大量流民,但這些鄉鎮還是人口稀缺。就連一些大地主,也招不足佃戶,只能將自己的田產拋荒。”
大地主能招到佃戶才怪了,山東官府鼓勵開墾,是個人都能分到土地。
能種自家地,為啥要佃耕地主的
如今山東那些地主,都把佃戶當成菩薩供著,生怕家里的佃戶撂挑子不干了。他們之所以還能留住一些佃戶,純粹是靠以前借出的高利貸。
但大明朝廷,已在重災區域推開“減租減息運動”。
日期太久的高利貸,官府根本不承認利息,等于鼓勵貧農只歸還本金。超過二十年的舊債,甚至連本金都不用還。利息過高的近期欠債,官府也定了最高息,超過的部分同樣不認。
省府州縣各級官員,每個月都派出衙前吏,騎馬坐船到鄉下反復宣傳政策。
這些政策,越來越多農民知道。
欠債農戶都是一半佃耕債主家的地,另一半種官府給自己分的地,然后省吃儉用分期償還祖祖輩輩欠下的錢。
大地主由于缺乏佃農,沒有能力違抗官府,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一旦地主們逼迫太甚,佃戶直接選擇舉家跑路。反正山東各府都在安置流民,跑去官府報道就能分到拋荒土地。
“濟南這邊,是不是有個辛氏”朱銘問道。
張叔夜在濟南為官多年,對這里非常熟悉“是有一個辛氏,宋真宗年間遷來的,做過大理寺評事。祖孫四代皆出進士,在濟南頗有名望。他們就住在東邊的遙墻鎮,那里幾年時間遭賊寇掠了四回。”
“現在如何了”朱銘問道。
張叔夜說“別的臣不太清楚,但辛家有個辛贊,是故宋末年進士。他回家丁憂不久,便遇到賊寇劫掠,隨家人逃到城內避難,還曾協助臣守御濟南。臣去年向朝廷舉薦此人,如今放去浙江做縣主簿了。”
這個被舉薦的辛贊,就是辛棄疾的爺爺。
爺爺才考上進士幾年,風華正茂的年紀,孫子肯定還沒出生啊。
朱銘懶得解釋為啥突然問起辛家,低聲呢喃著離開城樓。張叔夜和令孤許二人,隱隱聽到太子在念著“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次日。
朱銘騎馬來到東郊,看到大片大片的棉花地。
趙桓跟隨勸農所主官前來拜見,他在這里已經工作大半年。
“只你們四個”朱銘問道。
趙桓的上司回答道“回稟殿下,山東的勸農官,暫時只有十二人,分散在歷城、鄄城與諸城。”
朱銘又問“這里只四人,你們忙得過來嗎”
那官員回答“勸農官雖只有四人,卻還招了十多個差吏。平時下地耕種,也是花錢請附近農戶幫忙。”
朱銘走到棉花地里,望著兩米多高的棉花樹“這就是棉花”
那官員說道“這些都是樹棉,那邊還種著草棉。”
“這東西能培育矮化嗎”朱銘問道。
那官員說“只能試試看,每年挑選植株矮、開花早、花朵大的留種。還會挑出一些,跟草棉進行雜交。”
朱銘讓侍衛拿來銀元賞賜“辛苦諸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