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baatba由于山谷狹窄,一千大明重騎兵,被分成好幾撥列隊。
兩側山坡上,還跪蹲著一些棄馬的驍騎兵。之所以采用跪蹲的姿勢,是因為坡度大站不穩。
陳子翼來到第一撥重騎兵身后,大聲喝問“糧餉可有克扣”
“沒有”重騎兵齊聲回答。
陳子翼又問“衣被可有短缺”
“沒有”
“你們拿著大明最高的軍餉,吃著全軍最好的伙食,冬天還要發放衣被,朝廷可有薄待你們”
“沒有”
“對面的金國蠻夷,燒殺擄掠,無惡不作。要是讓金人殺去你們的家鄉,就會搶伱們的糧食,搶你們的土地,擄走你們的妻兒。便是做順民,也要剃掉爹媽給的頭發,穿上左衽的衣服。還要無休無止的征兵征糧你們答不答應”
“不答應”
“為了大明,為了陛下,為了保衛父母妻兒。今日敢不敢死戰殺敵”
“敢”
“敢”
“敢”
“今日戰死之重甲騎士,皆從厚撫恤。有子之人,朝廷擇一子供養至太學。無子之人,朝廷代為收養一子,為其傳香火并供養至太學可還有憾事”
“無憾”
“無憾”
爬上山頭用望遠鏡觀察的士兵,已然舉起了旗幟,陳子翼大喝“擂鼓,沖鋒”
“殺”
大明重騎兵緩緩啟步,即便是加速之后,沖鋒速度依舊比較慢。
因為他們是密集隊形,騎兵和騎兵間隔不到半米。
陳子翼居然用最精貴的重騎兵,當做消耗品進行“墻式”沖鋒。
這是因為明軍重騎的裝備雖然夠了,但戰斗技巧、戰斗經驗和堅韌程度不足。那就干脆別想其他的了,直接在狹長山谷當中,以密集陣型跟合扎猛安對沖。
再看金國的合扎猛安,他們的間距就要大得多,即便礙于地形限制,騎兵間距也只壓縮到一米以內。
至于什么三騎為伍用繩索相連,后面拖著拒馬以示死戰不退,這些都是文官主戰派汪若海奏疏里的瞎編內容,用來描述金國鐵浮屠的可怕之處。然后,稀里糊涂被三朝北盟會編引用,并越傳越廣成為鐵浮屠的象征。
雙方重騎對沖越來越近,金國那些合扎猛安有些不知所措。
因為大明重騎兵的間距,根本無法容納金騎穿過,明顯是奔著自殺式對撞來的。
立于后方斜坡上觀察的完顏婁室,也終于看清楚大明重騎兵的情況,心頭沒來由升起一股恐懼情緒。
合扎猛安確實悍不畏死,但真正面對必死之局,他們還能一往無前嗎
更何況,他們已被木炮打得膽寒,退路又被堵住,中途撤退時還有友軍敗了一場。
當雙方應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有個別合扎猛安沒有選擇提速,這幾乎是面對死亡的下意識動作。
就連提前寫下遺書的大明重騎,也有人臨陣畏懼了。
但這地形又沒法左右掠過,更不可能轉身逃跑,彼此都只能硬著頭皮撞上去。
“轟”
百年難遇的重騎兵對撞,出現在這無名山谷之中。
很慘烈,但又沒有想象中那么慘烈。
雙方在最后關頭,不約而同選擇減速,只有零星莽漢真就加速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