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鏜問道“武學只開設一所嗎”
“暫時只在東京開設一所,我今后的打算是,在全國各地開十所。另外,還要建三所海軍學校。”
朱銘給武將們詳細解釋說“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武人暴虐不法。前宋吸取教訓,卻又矯枉過正,以文御武不說,還將隊伍分散駐扎,把將領調來調去。以致將不識兵、兵不識將,打起仗來一塌糊涂。五代不可取,前宋也不可取,因此我才開設武學。”
“大明的武學,跟前宋武學不同。等今后全國開設十所,畢業考試可在各地舉行,遴選出合格者送入軍中做十人將。而成績優異者,則要匯聚于京城,由皇帝親自主持重考。一來防止地方武學考試舞弊,二來皇帝親自賜予武進士出身。”
“也就是說,武進士跟文進士一樣,今后都是天子門生”
張鏜是這些人當中最有學問的,他立即明白朱銘的真正用意,皇帝要把軍隊牢牢掌控在手中。
折家、劉家那樣的軍閥,永遠不會再存在。
今后的小兵小卒立功,恐怕最希望的不是升遷,而是想要因功被推薦去讀武學。
朱銘突然點名道“楊志。”
“在”楊志連忙起身。
朱銘說道“伱調回東京,不要在外統兵了,給你大元帥府和樞密院職務,與張鏜一起組建開封軍校。武經總要去蕪存菁,根據火器實戰經驗,以及對金國、西夏作戰的經驗,對武經總要進行內容增刪。還要再編步兵操典、騎兵操典、火器操典和海軍操典。”
楊志聽得頭大如斗“俺俺不會編書啊。”
朱銘說道“讓各軍各級將領,抽空總結自己的作戰經驗,將這些作戰經驗匯總比較。中樞老將也能幫忙,楊惟忠和姚古很快要調回樞密院和兵部。甚至連劉延慶也可以出力嘛,只要別學他怎么逃跑就行。”
“哈哈哈哈”眾將聽得大笑不已。
朱銘說“張鏜,你來做這些兵書的總編,可以聽取種師道他們這些老將的意見。等編好初稿之后,我會發給各軍將領,讓他們查漏補缺提出建議。”
“遵命”
張鏜大喜。相較于打仗,他更喜歡編寫兵書。
朱銘說道“把各種兵書都編好了,開封軍校才真正招收學生,到時候估計金國已被趕回遼東。開學之前,再招一些將領回來,在中樞任職并兼做軍校老師。”
李寶見太子看向自己,連忙說“俺不是做老師的料,還是在外打仗更順手。”
朱銘給了李寶一個白眼“隨便你。”
朱銘又說“開封的文廟已改建完畢,今后文士讀書拜文廟,武士讀書也要拜武廟。但大明武廟需要供奉哪些先賢,你們可以私下討論,然后寫一份名單交到大元帥府。”
歷朝歷代,武廟里供奉的都不一樣,而且摻雜了大量政治因素。
比如唐代武廟,為了讓郭子儀不那么突兀顯眼,居然把張齊丘這種水貨扔進去墊底。
又比如趙匡為了糾正不良風氣,竟把韓信給踢出武廟,理由是韓信有謀逆之心。類似被踢的還有吳起、白起、孫臏等等,例如吳起多次投奔他國,白起殺降且不服從君命。
關羽、張飛也被趙匡踢了,因為關羽狂傲無禮導致失荊州,張飛治軍不嚴還打罵下屬
估計是宋朝君臣也覺得離譜,又逐漸給拉回武廟群,并在徽宗朝大量予以恢復。
但徽宗朝武廟的排名很古怪,白起、孫臏、霍去病、張飛、鄧艾、呂蒙、陸抗屬于第三檔,周亞夫、衛青、關羽、周瑜、陸遜、張遼排在第四檔。
嗯反正朱銘想不明白。
有吳起,搞錯了,排在第四檔。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