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宗望派來的使者,是時立愛的長子時漸。
聽聞金國祈求議和,許多文官都頗為意動。
這些文官,也不是真打算議和。
傻瓜都能看出太子的雄心壯志,收復燕云之戰遲早要開打。
文官們只不過想緩緩而已,這個國家被宋徽宗搞得千瘡百孔,大明新朝雖然已到第三個年頭,但始終沒有好生休養過一年半載。
甚至就連戶部尚書錢琛,都想勸太子先和平發展幾年。只要三年不打大仗,各省府縣必然恢復生機,他就能夠存儲無數錢糧,到時候太子可以隨便搞。
推崇大一統、大復仇的蕭楚和胡安國,這次又出現分歧。
蕭楚認為,應當趁著連戰連捷,軍隊士氣高昂之時,再苦一苦全國百姓,一鼓作氣把女真趕回遼東。
胡安國認為,應當先完成各項軍政改革,苦煉內功,積攢實力,然后窮追猛打,把女真一族給徹底消滅。
內閣同樣分成兩派,無非速戰與緩戰的區別。
整個朝堂的文官,持緩戰意見者居多。
眼見兩幫人爭吵不休,朱國祥讓大家先別吵,一起去會會那位金國使者。
“大金使臣時漸,奉命代大金皇帝陛下與大金都元帥二太子郎君,問大明皇帝陛下安康。”時漸端正作揖,顯得有禮有節。
朱國祥頷首表示接受,卻沒有給吳乞買回禮問安。
時漸又朝朱銘作揖拜見。
“時先生,我們又見面了。”朱銘微笑道。
時漸說道“一別近三載,太子殿下風采依舊。”
朱銘帶兵在開封郊外,與完顏宗望對峙時,也是這個時漸跑來做使者。
雙方寒暄一番,朱銘為時漸介紹其他大臣。
沒營養的廢話說得差不多了,做足功課的朱國祥問道“你的外祖父,可是遼國名相王師儒”
王師儒在遼國只是個普通的副宰相,而在大宋這邊卻屬于名相。因為這貨是蘇軾、蘇轍的迷弟,還跟蘇轍當面交流過學問,那次交流是宋遼兩國和平邦交的象征。
時漸回答說“陛下還記得外臣之外祖,外臣榮幸之至。”
朱國祥沒再出聲,首相翟汝文見狀,猛地怒喝道“你外祖父奉華夏為正朔,是遼國的一代名臣大儒,你父子怎有臉投靠女真蠻夷”
時漸回答說“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
“嗯”朱銘突然出聲打斷。
時漸聞聲頓時不敢繼續,因為他回憶起上次辯論。
那個時候,時漸也是這套說辭,夷狄進中國則中國之。而朱銘引用孟子的原話,直接結束了兩人之間的辯論“我只聞用夏變夷,未聞變于夷者也。”
孟子說夷夏之變,必須是夏為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