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見國城。
薛道光對海外開拓沒啥興趣,他在日本登陸之后,就一直安靜修煉道法。
夏余慶已經趕回來,匯總其他幾路的探查信息說
“石見國城四面環山,從城下町往北走是大海,即我們坐船登岸的漁港方向。”
“往西南有條山谷,不是很長,半日就能走完。走完山谷,再往西翻山過去,是一處很小的海灣。海灣內有一小塊平地可以耕種,北面臨海,另外三面環山。那里有個小漁村,住著百十來戶,一邊種地,一邊打漁。”
“往東南還有條山谷。走到一半,山谷往正南方延伸,接著又往西南方延伸。山谷的盡頭,是崇山峻嶺。”
“這條山谷,在由正南往西南轉向時,繼續往正南走有山中小路。山林當中耕地很少,但也住著農民,這些農民還兼做獵戶。”
“沿著山間小路翻過山嶺,更前方就是大森山。銀礦便在大森山中,整座山多處發現銀礦痕跡,甚至還有可能附帶著銅礦。”
“大森山的北部,是一條東西向延伸的谷地。谷中不但有農民,還有名田。但名田的主人,并非大名主,而是一些小名主小地主、自耕農。畢竟那條谷地很狹窄,土地貧瘠,大名們看不上。”
“大森山的南部,山勢要低矮許多,耕地和農民也變得多起來。但那里的土地,不屬于任何大名,而是被一群和尚占據。”
“開采銀礦肯定需要駐軍附近最合適的駐軍地點,都在那些和尚的地盤里。”
朱孝忠一邊聽夏余慶講解,一邊查看幾支探路隊伍,繪制拼接起來的簡易地圖。
思考許久,朱孝忠說道“開采銀礦暫時不著急,咱們沒有足夠人手。修路要人,采礦也要人。強征本地百姓,不是最好的選擇,畢竟還得讓他們種地交糧,今后不能全靠跨海運來糧食。所以,得跟日本朝堂打一仗。不要濫殺,多抓俘虜,那些俘虜都是礦工啊。”
夏余慶奉承道“將軍好主意”
朱孝忠說“日本朝廷出兵之前,肯定派人來探查消息。要么派使者來,要么派細作來,或者干脆使者細作一起派。告誡將士們,這段時間不要亂跑,守城士卒也不要穿精良盔甲,且弄些本地的破爛甲胄穿上。”
“多去城下町買東西,甚至是花錢找女人都行。出手越大方越好,顯得我們都很富裕。再跟本地人吹噓一下,就是我們手里全是金銀布匹,石見國城里堆滿了財寶。”
“穿著破爛盔甲,卻又富得流油,想必那日本天皇是忍不住的。”
“從明日起,我親自外出探查地形。須把方圓數十里的地形,全部掌控于心,再收買山中百姓盯梢。只要山中百姓可靠信息,就給他們獎勵布匹和白米。”
“天皇的軍隊,來得越多越好。就你們畫的那些地圖隨便找個地方都能設伏”
接下來一個月,朱孝忠親自進山,前往四處探查地形地貌。
而大明將士,則輪流在城下町消費。一個個出手大方無比,反正是公款消費,根本不把錢當錢用。
百姓對大明銅錢,一開始是抗拒的,但豪族卻聞風而動。
日本剛剛遷都到平安京時,為了修筑京城濫發貨幣,不斷鑄造超發大額銅錢,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富人為了保值,瘋狂儲藏好錢,劣幣驅逐良幣,市面上流通的全是爛錢。
已探明的銅礦,漸漸開采殆盡,朝廷不再鑄造新錢。
這兩百年來,除了少數大城市,日本已倒退回以物易物的時代。
因此,多數日本老百姓,是沒見過銅錢的
“好錢,都是好錢啊”
“大明國太富庶了,連士兵都用得起好錢。”
“快把鄉下的貨物,全都運到國城這邊來,賣給大明士兵可以大賺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