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整個晉北地區在內,一直往北延伸到戈壁大漠,以前全都屬于遼國的西京道。
在西京道,你幾乎能找到當時中國北方所有的民族
漢族、奚族、契丹、黨項、渤海、沙陀、吐蕃、室韋、吐谷渾
而且很多民族,就在晉北定居。比如渤海人的一支,居住在朔州、靈丘、蔚縣,這些都位于大同以南地區。
經過一百多年的融合,人數較少的已被漢族同化,而漢族也受到少數民族影響。
各族有可能變成耕種度日,漢族也有可能跑去草原放牧。
漢族的服裝、發型、風俗,漸漸朝著契丹族靠攏。
風俗方面,漢族已經接受異輩婚姻、姐亡妹續,甚至于還有漢人玩搶婚那套。
張北縣此時叫作柔遠縣,附近草原散居的部落,雖然都被視為契丹族,但還是能發現細微區別的。
就拿草原上的漢族后裔來說,他們也騎馬放牧,也說契丹話、穿契丹衣、蓄契丹發型,甚至連風俗都已完全改變。但是,他們還保留著漢族的中衫,不脫掉外衣根本看不出來。
“拜見大明將軍”
柔遠縣城外,一群“契丹人”趕來,跪拜迎接關勝、劉锜等人的部隊。
關勝問道“你們都會說漢話”
一個首領扯開衣襟,露出里面的漢式中衫“將軍,我祖上就是漢人。”
劉锜是讀過書的,看得頗為感動。
其實沒啥好說的,或許最開始的兩代人,還在有意識保留漢人服飾特征。但延續到四五代之后,純粹就已經成了穿衣習慣。反正平時又不露出來,不怕被其他部落區別對待。
另一個首領說“我們不是漢人,但經常去宣德張家口賣馬。契丹話和漢話,我們都會講。”
關勝問道“金兵什么時候棄守的柔遠城”
那漢族后裔首領說“走大半個月了。金兵離開的時候,還強征我們的牲畜和戰馬,又一把火把柔遠城給燒掉。”
“往哪邊走的”關勝又問。
又有個首領搶著回答“往東走的。”
關勝吩咐說“你們可以回去放牧,再告訴附近的部落,讓大家幫忙盯著草原各處。一旦發現有金兵,立即來柔遠城報告。立功者重重有賞”
那些部落首領當即答應,卻又賴著不走。
劉锜問道“你們還有什么事情”
一個首領說“金人搶走好多牲畜,將軍能不能給些糧食我們不白要,以后每年用馬來抵債,多還幾年就能把糧食還清。”
全是窮逼,被金國禍害得不輕。
估計完顏宗翰也知道仇怨很深,都懶得在這邊強征牧民做騎兵。
關勝稍加思索后,非常慷慨的表示“可以用馬匹來換糧,分十年還清都行。但你們除了盯緊各處草原,還要隨時聽候命令。若是金兵殺回來,各部勇士立即向柔遠聚集。尤其要保護野狐嶺糧道,一旦那里的糧道被斷,各部百姓都得餓肚子。”
“我們一定聽從命令”
首領們大喜,再次給關勝跪下。
該死的金人終于走了,而且大明還答應借糧,今年冬天或許要好過得多。
等各部首領散去,關勝和劉锜帶兵進城,城內民房已被燒成一片廢墟。
他們沒有立即東進,而是等待幽州各城駐軍,全都移駐沿途的關卡城池。尤其是野狐嶺,足足調來五千駐防軍,甚至還留下了幾百枚震天雷。
明軍將領們,早已知道完顏宗翰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