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0844奇葩年號
新的年號,在去年冬天定下。
當時朱銘領兵在遼陽,收到開封送來的十多個備用年號。
他全都不怎滿意,于是自己整了一個。
而且還是四字年號復興中華
朱國祥收到這個年號時,驚詫之余差點笑噴,于是跑去請教內閣與禮部。
然后,朱國祥發現,似乎真的可以用。
年號字數是不限的,兩字、三字、四字都可以。
三字年號比較少見,例如王莽的“始建國”。
四字年號卻一大堆,例如太初元將、建武中元、太平真君、天冊萬歲、太平興國、大中祥符等等。
內閣和禮部好一通研究,認為“復興”的詞源來自左傳,不過當時還寫做“興復”。
上次全國性的興大獄,殺頭、流放、坐牢了許多官員。如今又收復大片國土,更是需要官員治理。
這個在朱國祥看來非常兒戲的年號,朝中重臣居然無人反對,甚至覺得皇帝陛下擁有宏圖大志。
獻俘大典還在準備當中,朱銘第一次作為皇帝主持殿試。
五胡亂華之后,更是被賦予特殊意義。
至于西夏使者,得知大明使用這個年號,第一反應是感到恐慌不安。
或許對現代人來說,“復興中華”只是一個很常見的口號。
“復興中華”四個字,朱國祥已經聽得耳朵起繭了,但文武百官卻是第一次見到。
一直發展衍化到宋代,“復興”始終特指重振宗廟、社稷、國祚。
很簡單,第一次和無數次的區別。
因此想以“復興”為年號,必須再加特定詞匯,否則在國朝初立時反而有負面含義。
“皇帝對此感到很疑惑,請各位考生詳細議論之。”
今年的殿試題目,翻譯成白話就是“上古神州有諸夏,也有蠻夷戎狄。那時的中國,特指中原一丟丟。現在的中國,已經北抵大漠、南至滄海。那時的蠻夷戎狄,后代很多都變成中國人。他們居住的土地,也都已經成了中國。這是為什么呢”
暫時還沒有民族復興、產業復興、文化復興等詞義。
大明復興中華元年,西元1133年。
朱銘掃視大殿內的考生,有的抓耳撓腮,有的奮筆疾書,還有的在偷偷觀察皇帝。
“而今中國之內,有漢,有羌,有奚,有吐蕃,有契丹,有黨項,有女真,有回鶻各族共居中國,是否可以混為一大族又該如何混一族裔”
“中國之外,亦有漢唐故土未復。是否該收復故土,又該如何統治那里的各族”
因此今年的進士名額很多,足足錄取四百人。
但此時此刻,這兩個詞首次組合起來,其意義明顯是要“再造漢唐盛世,恢復宇內一統”。
而“中華”源于魏晉時期,是“中國”與“華夏”的合稱。
能參加殿試的士子都很聰明,他們拿到題目之后,第一反應就跟年號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