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暫時還沒遷過來,這玩意兒不用著急。
不論是佛陀還是天尊,看來都只渡“有元人”啊。
相較而言,樞密院的公文就更淺顯,因為里面有一堆大老粗。
鄭泓回答說“一直到宋仁宗時期,洛陽才明確劃分出坊廂。之前埋葬的有主墳墓,實在難以拆掉。這還是大明要遷都了,白三郎才下令拆除城內墳墓。無主之墳直接平掉,有主的由官府安排遷去郊區。整整四個坊都有零星墳墓,住在附近的全是窮苦百姓。”
朱銘極有惡趣味“墓葬區正好合適,指不定就有冤魂,讓和尚們去超度超度。就這么定了,把興教寺整體遷過去。”
鄭泓已經很努力的在憋笑了,但還是忍不住笑出聲來。
朝廷下令搬遷興教寺,肯定不會給多少錢重建寺廟。而興教寺積蓄的財富,已在大明建國之初,被韓世忠那廝查抄過一回。近年來又得老實交稅,而且集中安置過來的和尚太多,興教寺還真沒攢下幾個錢。
現在遷去一片墳地,周圍全是窮苦百姓,和尚們只能帶著佛像,居住在非常簡陋的房子里
而且富人區都有廟觀可拜,興教寺遷去犄角旮旯里,能有幾個善男信女愿意捐款修廟
鄭泓說道“之前拆寺安置和尚,興教寺變得僧眾極多,每日糧食消耗很大。搬遷之后,錢財肯定拿來建房子,恐怕用不了一年半載,就要窮得四處去化緣。”
朱銘說道“如果佛法高深,肯定能夠化來錢財。實在過不下去,還能去還俗做農民嘛。種地也不難學,僧眾愿意還俗,朝廷給他們分田就是。”
鄭泓繼續說城市建設方案“洛陽的幾條主干街道都太窄,臣打算全部拓寬。”
“各種違規建筑都拆了,朝廷可以撥款適度賠償。切記,別搞出亂子來。”朱銘提醒道。
由于北宋官府缺乏管理,街道兩側的民居和店鋪,不斷侵占公共區域違章搭建。
就拿從皇城延伸出來的定鼎門街舉例,現在改名叫朱雀大街。
唐朝的時候,這條主街的寬度在120米以上。宋代被百姓逐漸侵占空間,最窄處只剩下90米。
而且時寬時窄、犬牙交錯、歪歪扭扭,街道兩邊全是違章建筑,甚至還有窮人搭建樹屋。
哪里有半點御街的樣子
這可是皇城延伸出來的主干道
得知朱銘要遷都,白崇彥趕緊整頓此街,好歹把街道變得寬窄一致了。但依舊無法恢復唐朝時的寬度,最終恒定為110米的樣子。
除了這條主干道,白崇彥沒有再整頓其他街道,因為他當時還有更重要的工作疏浚洛水和伊水。
這兩條河從洛陽穿城而過,而且接通黃河。
由于淤塞嚴重,曾在元豐年間發大水,淹死城內上千居民。
除了水災,還影響航運。
北宋元豐年間大力疏浚過一次,還修筑河堤用于防洪。但這些年又淤堵嚴重,必須好好疏浚才能遷都。
除了攤丁入畝,白崇彥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疏浚河道上。
現在的洛陽依舊顯得混亂不堪,尤其是那些樹屋太礙眼。別說親眼去看,朱銘一想起來就覺得離譜,堂堂大明首都還特么有樹屋
朱國祥站在皇城墻上,用望遠鏡四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