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興帶著六千新軍,路過邕州南寧的時候,正好遇到從貴州過來的夏大均。
再加上邕州知州陳可大、通判吳逵,四人開了一個碰頭會。
夏大均首先說道“我奉命招撫西南諸蠻,剛從自杞國和特磨道過來。自杞偽主不愿去國除號,只愿接受大明冊封成為屬國。特磨道的那些酋長,都表示忠于大明,但恐有三心二意者。”
特磨道是宋代設立的羈縻道,名義上跟邕州屬于平級關系,但一直是由邕州知州在代管。
陳可大身為知州,介紹情況說“特磨道諸蠻,一直都是表面臣服。只有出兵打兩場,把他們打痛了,才會真正忠于大明。”
楊再興問道“邕州現有多少土丁、峒丁”
通判吳逵回答“共有土丁、峒丁八萬余,多數是誠心歸附。若有戰事,可以招來打仗。”
“這么多”楊再興驚訝道。
陳可大微笑解釋“多虧了玉米和紅薯。勸農官帶著玉米紅薯種子,傳授各族百姓耕種之法。許多山地糧食產量猛增,各族首領和百姓皆沐皇恩,對于邕州官府的命令也更愿服從。”
他的家族,上次被抓了兩個貪官,其中一個還是他的親兄弟。
西北邊挨著剛剛自立的自杞國,西邊又是不聽話的特磨道,西南部與越南李朝有漫長的邊境線。
編立保甲,抽丁為兵,意味著進一步控制少數民族部落。
吳逵說道“八萬多丁,肯定不能全征,否則各部必然叛亂。征募一萬丁當兵,再征募一萬丁做民夫,這就已經是邕州的極限。邕州另有駐防軍三千,還能臨時募來漢兵數千、民夫兩三萬。”
這主要得益于玉米紅薯的推廣,讓少數民族部落切實獲得好處。他們境內遍地山區,太適合種植玉米紅薯了,而大明還派了勸農官去指導。
那些部落酋長肯定有瞞報,但又不敢公然對抗朝廷,紛紛選擇報一些、藏一些。
陳可大問道“朝廷對安南邊境是怎樣看法”
儂智高叛亂之后,北宋朝廷在此修改征兵制度。王安石變法時期,更是勒令邕州編立保甲,各族百姓通通都要搞保甲制。
楊再興說道“如此最好。”
楊再興說“安南暫時不必理會。陛下的意思是,先滅自杞國,收服特磨道,接著川南、湘西與廣西四路合擊大理。滅了大理,再去處置安南。”
他們都屬于被貪腐案牽連的官員,慘遭貶謫至此。皇帝現在想對外擴張,他們身為邕州的一二把手,只要好生配合就必定立功。
陳可大是一個能臣干吏,但他出自仙游陳氏。
陳可大是被罷官之后,再由皇帝特赦啟用,貶到邕州這破地方來的。他心里對朝廷多少有點怨懟,但更想立功升遷洗刷污點,而開疆拓土便是最好的方式
但大明建國不到十年,邕州在籍的異族丁員就近乎翻倍。
邕州太特殊了。
楊再興點頭道“已經足夠了。臨時招募的漢兵和土兵,也不奢望他們出城作戰,能守住打下的城寨即可。我奉命編練新軍,需要一年時間。”
聞得此言,陳可大、吳逵兩人瞬間精神振奮。
邕州境內,少數民族遍布。
“一年之內,我能保證邕州不出大亂子。”陳可大斬釘截鐵道。
一直到北宋末年,邕州的土丁、峒丁數量,始終保持在五萬人以內,官府隨時可以抽調他們當兵。
就在楊再興帶著新軍,即將啟程繼續西行之際,一條快船從左江飛快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