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沒有朝會,朱銘去辦公只遲了一個半小時。
快到中午的時候,朱銘看到了一封奏疏,當即說道“把胡安國叫來,午膳多準備一份。”
胡安國來到垂拱殿時,午膳已經備好。
朱銘說道“過來一起吃。”
“謝陛下賜食。”胡安國趨步上前。
太監抱來一張椅子,放置在皇帝辦公桌案旁邊,君臣面對一堆奏疏和資料吃飯。
朱銘問道“學田問題這么嚴重”
胡安國說“前宋末年裁撤了許多官學,大明開國之后,陸陸續續予以恢復。尤其是滅金之后,官學數量恢復更多。現在江西丈田完畢,全國學田總算能全權統計了。情況確實糟糕,須得朝廷頒布詔書來統一治理。”
“也可。抓一些典型,抄家流放吧,反正邊疆需要充實人口”朱銘點頭。
“陛下圣明”
胡安國對此極為支持,他甚至希望能殺一批。
因為侵占學田的都是豪強或大族,那些家伙自己不缺錢糧,卻跑來砸讀書人的飯碗。
當真該死
宋代的學田制度,是在慶歷新政時確立的。
各地官方學校皆獲得土地,一般是500畝地。后來提高到1000畝,但很多學校沒那個條件,依舊只有原來的500畝。而個別重視教育的地方,學田能達到3000畝
這些學田皆由學校管理,租給農民收取糧食或錢財。
由于不用交稅和服徭役,農民佃耕學田是很劃算的。校長為了名聲,也多半不敢亂來。
有了各地學田收入托底,朝廷對教育經費也沒那么頭疼。
北宋最后一次教育統計,是在宋徽宗大觀年間全國共有官學生16萬余,有教室和宿舍9萬多間,擁有學田一千多萬畝。每年收取學錢300萬貫、收取學糧64萬石學錢和學糧,既包含自費生的學費,也包含學田的收入。
胡安國說道“最后一次統計是大觀年間,但蔡京后來又大力辦學,到政和年間達到了極盛。當時沒有確切統計,但據臣所估計,政和年間的官學生至少有20萬人很多新建的學校,根本難以配給學田。也有官員為了討好蔡京,巧取豪奪百姓土地做學田。”
“全國20萬官學生,難怪蔡京后來要廢除大量官學。”朱銘能夠想象當時的財政壓力。
胡安國說道“如果有學田支撐,再加上一些外舍生自費讀書,其實朝廷是不必再撥太多經費的。但學田被形勢戶侵占太嚴重了,他們通過各種手段佃耕學田,卻又不給學校繳納田租,也不給朝廷繳納田賦。學校的教授、教諭無力催要,地方官府又事不關己,各地官學只能向朝廷索要錢糧辦學。”
“另外,蔡京裁撤學校時,地方形勢戶趁機大肆侵占學田”
“著實該死”朱銘唾棄道。
其實世代書香的大族,還真沒幾個侵占學田的。不但不侵占,偶爾還給學校捐錢,甚至是直接捐贈田產。
侵占學田的主力,是那些地方豪強。
他們家里沒啥能做大官的人才,卻又通過經商、占田、采礦、勾結官吏,成為盤踞州縣的地頭蛇。大族不屑跟他們打交道,地方官也不愿得罪他們,學校被侵占了土地只能吃啞巴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