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使者覲見之時,安南杜太后已經被送進皇宮。
而咱們太上皇,正在研發縫紉機
朱國祥在皇城東側的廓城,開辟了一處實驗區域,寶馬已搬到這里的密室安放。
隔壁百米外是督察院的總部,出東華門還有登聞鼓。
南邊是官員候車休息區,以及來往皇城的馬車停車場。
附近還有官員臨時宿舍,專供辦公太晚的官員留宿,這種情況一般是有大事發生。
此時此刻,只有沈有容和李清照跟來,帶著孩子圍觀太上皇瞎搗鼓。
除了皇室成員,還有幾個年輕工匠和少年學徒。
工匠畢業于金陵船舶學校,那里設置了機械專業。學徒都是洛陽、開封子弟,家世清白,被允許接觸研究寶馬。
“陛下,這種鉤梭極不穩定,勾著勾著就勾錯線了。”一個年輕工匠說道。
朱國祥坐在旁邊指揮“仔細觀察它為什么會勾錯。”
于是乎,一群年輕人趴在那里,眼睛死死盯著木制鉤梭。
縫紉機最終的成品梭子,肯定會使用鐵制。但現在是實驗階段,木頭更便于快速打磨和改進。
由于沒有橡膠,傳動帶是用牛皮代替的。
人群當中有一個十五歲少年,是朱國祥和文小妹的兒子,取名叫朱文竹。
朱文竹擅長繪畫,尤其是畫竹。
但不怎么喜歡儒家經書,詩詞歌賦倒還不錯。
他也不喜歡農學,卻對數學、物理感興趣,這兩年又迷上了機械。
仔細觀察一陣,朱文竹說道“鉤梭在復位的時候,有可能把線帶歪,干擾后續插下來的線。”
有個叫余昂的學徒說“如果鉤梭需要復位,想不干擾縫線很難。能不能做一種不需要復位的鉤梭”
“不復位怎么重復勾線”另一個學徒質疑道。
余昂說道“做成可以循環往復的就行。”
朱文竹靈光一閃“你們可見過太極雙魚圖陰陽雙魚就可循環往復、生生不息。把這個單一鉤梭,做成頭部相連的兩個鉤梭,便如那陰陽雙魚一般。前一根鉤梭勾線下壓,不必復位把線放回,而是讓線滑向另一端。后一根鉤梭再勾線下壓,前一根的線就退出去了。這樣改進以后,縫出的線還互相勾連,不會一處掉線就全部散掉。”
不但工匠和學徒們沒聽明白,就連朱國祥都有點迷糊。
朱國祥對機械沒啥研究,但他年輕時見過縫紉機。畢竟那時三轉一響,縫紉機屬于經典陪嫁品。
因此,朱國祥知道縫紉機的外部構造,直接指揮工匠和學徒們做出來。可內部構造卻得自主研究設計,一點一點的推敲并改進。
就在眾人一頭霧水時,那個叫余昂的學徒卻聽懂了,拍手贊道“陰陽雙魚果然妙得很”
這兩個少年,在腦中憑空模擬出“縫紉機擺梭”的運動圖像
朱文竹對眾人說道“是這樣的,把斧頭、木頭和刀子拿來。”
很快,他拿起斧頭劈砍木板,再用小刀細細削制,做出一個變形的陰陽雙魚物件。
朱文竹左手把線扯下,右手把剛做出的擺梭轉半圈,勾線下壓之后再轉半圈,再用手把線給扯出來“這樣就可以了,把這種梭子叫做陰陽梭即可。”
眾人終于看明白。
最擅長木匠活的工匠,開始制作更精細的陰陽梭。
接著安裝上去,踩動踏板開始工作。
誰知陰陽梭只轉半圈就把線卡住了
朱文竹的表情有點尷尬,趴下去觀察為啥會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