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巴格達團城,卻把許多百姓排除在外,絕大多數平民只能繞城而居。
“絲綢,真的有好多人穿絲綢!”突然有一個使者驚呼。
不用他喊,諸國使者早就眼花繚亂了。
從宋代到清朝,廣州城一直是這個格局。西城屬于居住區,中城(子城)屬于行政區,東城屬于商業區——各城都有民居,這里只談其主要功能。
此刻眾人就是在東城游覽,這是廣州最繁華的地帶,云集了國內國外來自全世界的商賈。
安瓦里甚至看到好幾個穿長袍戴頭巾的,他上前詢問其中一人:“我來自塞爾柱,請問閣下是哪國人?”
“我來自馬斯喀特(阿曼港口)。”這個商賈并不熱情,因為彼此屬于不同的國家和教派。
安瓦里又問:“你在這里定居嗎?”
商賈說道:“三佛齊截斷東西方商船,我不愿再冒險,已經定居廣州二十年了。東城有我的商鋪,但我平時住在西城,那里能買到更大的房子。”
“那你現在算是大明國人嗎?”安瓦里問道。
商賈笑著說:“當然,我早就落籍了,我的漢名是李萬里。我叫阿里,所以姓李。萬里代表著我從遙遠的地方而來。這里更加和平,沒有戰亂,而且來自貴族的剝削也不重。”
兩人交談許久,叫李萬里的商賈告辭離開。
他的家鄉以前也屬于塞爾柱國土,后來趁著內亂就獨立了,現在由亞赫馬德部落掌控。
旁邊的阿茲德部落,長期跟亞赫馬德部落開戰。那里的商稅也越收越重,李萬里并不喜歡在老家經商和生活。
雖然,大明有些政策他也不喜歡。
比如消減廣州廟觀的時候,把他能做禮拜的寺廟全拆了。
又比如頒布異族通婚法令,他們這些海外來的居民,必須跟大明的漢族通婚。如若違反,立即抄家驅逐。
有幾個異族商賈不信邪,被人舉報之后,家產全部充公,全家被趕到外港自己想辦法離開。
李萬里的小兒子,就娶了一個落魄漢家女。
富裕人家是不會把女兒嫁給異族的,他只能花錢請媒婆幫忙,好歹討到一個讀過書的兒媳。
他的長孫女也嫁人了,嫁給自家伙計的兒子,并付出了不菲的嫁妝。
孫女婿雖然出身很低,但勝在聰明伶俐,李萬里打算好生培養。
他懂皇帝是什么意思。
無非讓他們這些異族融入大明,放棄原有的姓氏和信仰,通婚幾代之后徹底變成漢人。
李萬里即便心中極為不滿,但他還是選擇留下來。
不然能咋辦?
回老家繼續受部落統治和剝削嗎?
他已經習慣了廣州的繁華,回去是萬萬生活不習慣的。
另外,他們這一派,比較溫和開放。其標志并非綠色,而是屬于淺藍色。
大明這邊的律法及風俗,反而比波斯和埃及更適合他們!
……
諸國使者在廣州逗留了二十多天,一直等到船舶修補完畢才啟程。
安瓦里走遍了廣州三城,他居然真沒有看到乞丐。
城里每天都有巡捕兵四處溜達,看到身體健全的乞丐,直接就往濟養院里送,等養好身體便扔去廣西充實人口。
如果發現身體殘缺的乞丐,巡捕兵們就更加興奮,會反復審問是否存在采生折割。破獲大案可以立功啊!
安瓦里當然不清楚這些,他跟各國使者交流之后,又去參觀了濟養院、慈幼院等福利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