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禮節,按各自國家的習俗。
朱銘又不是朱棣,非要萬國使者下跪不可。
當時帖木兒使者就不跪,朱棣也只能一笑置之,難不成還能把使者給砍了?那位使者,可是帖木兒的宰相。
此時此刻,有人雙膝跪拜,有人單膝跪拜,有人抱胸鞠躬,并且還有很多細分。
比如雙膝跪拜,有的使者只是磕頭,有的使者雙手合十,有的使者突然五體投地。
抱胸鞠躬的也不一樣,有的雙手交叉抱胸,有的單手斜放在胸前。
禮部尚書胡安國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覺得可以提前訓練,把使者們的動作統一,才能體現出萬國來朝的威儀。
幾個畫師站在點將臺左右,已然捕捉到參拜畫面,拿出畫筆趕緊粗略畫出基本形態。剩下的,可以拿回家慢慢潤色。
估計能出好幾副《萬國來朝圖》。
等使者們朝兩側退開站好,張廣道騎馬奔來:“六軍已備,請天子檢閱!”
“鏘!”
朱銘起身拔出寶劍:“閱兵。”
一支支部隊踩著農田而來,雖然小麥已經收獲,但地里還是種著別的莊稼。
被踩壞的農田,需要免除秋糧,并且補償青苗費。
北宋就是這么做的,不管能不能發到農民手里,反正朝廷閱兵有這一筆撥款。
洛陽、開封的中央軍,已經退出野戰軍序列,轉而單獨編為兩京禁軍。
部隊番號分別為:神策、神武、神驍、神機,龍驤、虎翼、鷹揚、豹韜。
另有一支宮廷禁衛:羽林。
如果算上有編制的文職和后勤人員,這九支部隊的總人數已接近十萬。
并非全都駐扎在兩座京城,還占據著各處交通要道。
洛陽周邊的駐軍地點有:延禧鎮、柳泉鎮、伊闕鎮、白波鎮、緱氏鎮。
開封周邊的駐軍地點有:陳橋鎮、郭橋鎮、板橋鎮、赤倉鎮、盧館鎮。
??????55.??????
軍營隔著市鎮有一段距離,來自士兵的日常消費,把這些小鎮搞得商業更加繁榮。
征兵和退伍制度也有所改革,分為內鎮、外鎮兩種模式。
內鎮,就是不怎么打仗的州府,每個縣都有一定的征兵名額。
農家子弟可以自愿報名,如果某縣湊不齊兵額,就從兩丁以上的家庭強制征兵補足。
州縣新兵送到府城操練,根據訓練成績,由總兵和都指揮使進行分配,送到全省的各種部隊正式入伍——以現有的交通條件,也只能做到省內調配。
內鎮部隊的士兵,基礎服役期為五年。
過了年限,不能升遷,那就必須強制退伍。
這一套制度,導致軍費增漲不少。
而外鎮,則是邊疆地區。
根據當地的人口數量,基礎服役時間,從八年到十五年不等,并且允許招募少數民族。
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導致邊軍數量不足,就火速調派內鎮兵去補充。
而且,邊疆地區的老百姓,必須全部編為保甲,平時也要搞民兵訓練。來不及從內鎮調兵的時候,直接抽調本地保甲民兵入伍。
至于兩京的十萬中央軍,兵源從全國各省補充,基礎服役期依舊是五年!
這是害怕重蹈北宋覆轍,禁軍全是京城本地人。結果是大搞裙帶關系,軍官多為不學無術的勛貴子弟,士兵瞎混到五六十歲還不退役,而且互相遮掩層層克扣軍餉。
大明的中央軍,如果軍官升到一定級別,就會調到地方部隊去歷練。
而邊軍的中層軍官,表現優異者會調入中央軍,干幾年鍍金之后再調回原部隊。
還是那句話,軍費由此大漲!
如果百年之后財政不足,未來的君臣肯定會廢除現有制度。
但只要不廢除,大明軍隊就能保持活力。
并且退伍之后的老兵,全是潛在的優質兵源。
一個戰爭動員令,只要后勤跟得上,分分鐘暴兵幾十萬,不用操練就能直接上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