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大明吞并安南,那他們就成了前前朝王族,將徹底失去最后一點政治作用。
而且,黎氏始終被李朝打壓,主宗子弟只能做閑官,根本發展不起來自己的勢力。
他們必須攀附一顆大樹,否則家族難以生存。
而大明和朱康,就是那顆大樹。
為此,黎氏甚至偽造族譜,把祖宗變成南遷的漢人。
……
既然黎氏如此貼心,朱康自然有所表示。
他把在宮中守寡的黎氏姐妹,通通給娶了。不過黎禐的第十二女,朱康卻沒有笑納,而是嫁給韓京為妾。
黎氏族譜一出,朝野震動!
原來黎氏、李氏連續兩代安南王朝,祖上竟然都是中國人。
謝洪趁機大肆宣揚,還請來一道詔書,在全國張貼大告天下。趁機落實科舉改革,把《交趾志略》列為必考科目。
一時間,安南朝野上下,皆以中國血脈為榮,掀起一股編修族譜的熱潮。
其實這種事情,他們早就在做。
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很多族譜都有中國祖先,并且喜歡往五姓七望靠攏。
大理國也是如此,那些家族也有中國祖先。要么是漢唐某將軍的后代,要么是漢代某文官的后代,甚至還有自稱是漢唐宗室的。
只有這樣,才能彰顯他們血統高貴、源遠流長。
當李陽貞、黎禐先后拿出族譜之后,沒族譜的臨時瞎編,有族譜的開始尋親。
他們也不管自家族譜是否真實,紛紛請求前往祖籍訪親,而且還要大明和安南朝廷報銷路費……
朱康問道:“這是大好事,但靡費過多。”
謝洪建議道:“其余籍貫不管,祖籍在兩廣和福建的,可以約好了一起坐船去。朝廷只負責免費運送到幾個港口,剩下的尋親路程靠他們自己。”
“善。”朱康立即同意。
智明王李陽貞最積極,親自坐船跑去福建。
而且尋親過程異常順利,在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鎮中蔡鄉,李氏祠堂如今依舊香火旺盛。
安南李朝開國君主李公蘊,是晉江安海李氏李淳安的次子。他們原本不在安海鎮,是做生意搬到那里的。李公蘊的哥哥李公藻,沒有隨父出海,留在那里成為安海李氏始祖。
族譜寫得明明白白!
李陽貞本身是跑來演戲的,結果到了李氏祠堂,看到那些祖宗牌位,甚至看到祖爺爺的牌位,頓時就跪在那里哭泣祭拜。
族長拿出族譜說:“我們是泉州李氏的分支,那邊還有更大的祠堂。”
于是乎,李陽貞又跑去泉州李氏祠堂。
當地官員、士紳和商賈,都熱情款待李陽貞。還有李氏商賈趁機談生意,李陽貞一口答應,歡迎老家的族人去安南經商。
一路見聞和遭遇,皆被詳細記錄下來。
李陽貞在泉州李氏的族譜上,還發現一個非常勁爆的消息。
他的老祖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四子、曹王李明!
鬼知道這種族譜靠不靠譜,但李陽貞卻是當真了。
他讓人謄抄一份族譜,又寫下泉州見聞錄,風風火火回到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