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貪官,誰也別說誰。
興慶府周邊出現大量起義軍,跟李察哥本人脫不了干系。這廝仗著國都周邊府縣的部落,已經從游牧變成農耕好拿捏,瘋狂侵占那些部落的耕地。
歷史上,李仁孝推行的一系列仁政,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分配土地。
即把李察哥給熬死之后再抄家,獲得無數田產分配給國內百姓。只此一項,就立即贏得各部的擁護,部落酋長們紛紛支持李仁孝改革。
……
九萬大軍,在戰場上擺陣就是個問題。
他先分出三千輕騎,穿越黃河南岸的沙漠,繞過去襲擊明軍的運糧隊。此時是有很多綠洲的,一旦遇到明軍精銳,西夏輕騎立即渡河鉆進沙漠里。
這確實把岳飛、韓世忠搞得很煩,只能沿黃河撒出輕騎觀察敵蹤,一遇敵情立即點燃狼煙報信。
之前攻下來的諸多西夏礙城,本來就具有烽火臺的作用,現在正好駐扎少量士兵利用起來。
直至明軍逼近三十里外,李察哥終于帶兵出戰。
數千較弱的步兵,被李察哥留下來守城。
八千來自鎮燕軍司的騎兵,被李察哥派去北邊埋伏,沿烏加河繞到明軍側后方二十里。
上萬輕騎兵被李察哥撒出去,鬧出動靜擾亂明軍輕騎,以達到遮掩戰場的目標,順便幫那八千側繞友軍打掩護。
李察哥親率剩余步騎徐徐前進。
岳飛、韓世忠這邊,則是清一色的騎兵,約有三萬兩千人左右。
步兵要么被留下防守天德軍城,要么沿途駐守各處礙城,就連炮兵都留在最近的礙城里,等騎兵圍城之后再把火炮拖過去。
兩軍之間的距離,被漸漸壓縮到十余里,雙方輕騎還在游走廝殺。
當相距只有三四里時,李察哥投入更多輕騎兵,并讓步兵整理隊形列陣向前。
李察哥的九萬大軍,真正的核心精銳,其實只有八千人。
兩千親軍。
三千鐵鷂子。
三千強弩兵。
強弩兵由李察哥一手打造,是西夏軍隊里比較新的兵種,為了射破宋軍的軍陣而建,甚至號稱能射穿宋軍的重甲。
這種強弩的弓臂皆雜牛角,箭頭則冷鍛而成,穿透力勝過宋遼的普通弩箭。
士兵的來源五花八門,不論哪個族的都可以,但必須身強力壯,因為還配有盾牌防箭。
北宋末年,西夏強弩兵被打殘,直至大明建國都沒恢復。
明金大戰那些年,李乾順在建立火器部隊,而李察哥卻在恢復強弩兵。
西夏其實還有一種衛戍兵,裝備好得令人發指。它挑選宗室、豪族子弟當兵,說白了就是“質子軍”,初建時個個勇猛善戰。現在已經淪為“大漢將軍”,充當皇宮侍衛和儀仗隊,真打起仗來估計逃得飛快。
此時此刻,兩軍對壘。
來自南方兩大軍司的步兵,列在前排和兩翼,分為好幾重軍陣。
一部分輕騎兵繞去戰場兩側,一部分輕騎兵列在兩翼。還有兩支輕騎兵,護在中軍兩側,他們負責配合鐵鷂子出動。
李察哥的親兵和強弩兵,作為中軍靜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