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趙構在商丘稱帝,任命李綱為右相。
鄧肅給李綱寫信說:“我看到報紙,你做宰相了,快去新朝廷報到吧!”
就這樣,李綱從朋友的信件當中,得知朋友通過報紙獲取他做宰相的消息……
朱銘說道:
“朕打算把邸報改革一下。以往的邸報,內容太過精練且繁雜,而且多按照時間摘抄。”
“邸報改革之后,每月發一份。大事件放在前面,要寫得透徹詳細。次要事件緊隨其后,稍微寫得詳細一些。尋常事件,放在最后,簡單敘述即可。”
“還有編者論,便似那太史公言,簡短評述最近發生的大事。”
“亦可放進去一兩篇詩詞雅文,以及翰林院各館的最新學術成果。”
“行文不能太艱澀,須讓識字幾年的孩童也能讀懂。”
“你覺得怎樣?”
張元干仔細思考:“讀起來沒那么枯燥了,而且主次分明、詳略得當。這樣的邸報,便是民間士子也樂意看。”
朱銘說道:“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改革,就是任何人都能購買閱讀!”
宋朝的邸報,并非人人都有資格閱讀。
官可讀,吏不可,民更不可。
當然,實際操作起來,一些吏員、士紳和富商,也會悄悄摘抄邸報閱讀。
民間小報還未出現,那是明朝才有的玩意兒,必須商業發展到一定程度。
“你來做這份報紙。”朱銘說道。
張元干已經猜到了,連忙問道:“前宋邸報,出自比部司。大明邸報,出自通政院。改革之后,還是在通政院嗎?”
朱銘說道:“刑部。”
《大明月報》隸屬于刑部,這個決定并不離譜。
因為在北宋的時候,邸報就一直出自刑部的比部司。
如果只論收集稿件的方便程度,讓通政院領導報紙是最合適的,但朱銘考慮到一個言路問題。
通政院已經掌握了進奏封駁,若再讓他們掌握報紙,是不是太容易糊弄皇帝了?
朱銘說道:“在刑部設一個邸報司,邸報司的主官,比尋常郎中更高一級。這位負責報紙的郎中,由皇帝和內閣討論任命,跟督察院的御史一樣,不歸吏部那邊提拔升降。”
張元干徹底聽明白了,這個機構很受皇帝重視,甚至連吏部都沒有報社一把手的人事權。
朱銘又說:“你舉薦兩個官員,我再給你安排幾個,盡快把邸報司給設置起來。名字就叫《大明月報》,第一期的主題是廉政。”
張元干問道:“陛下說普通百姓也能閱讀邸報,那他們該怎樣獲取呢?”
朱銘說道:“各級官員,按以前的方式免費領取。發去各級衙門的時候,可以再多發一些,留給當地的驛館。由書商在驛館購買,再零售給老百姓。驛館自己售賣也可以,賣報錢留兩成在驛館做補貼。”
張元干默默記在心中。
他搞不清楚發行量該多大,決定暫時穩妥著來。
即在原有發給官員的基礎上,每個縣增發一百份。看這玩意兒的百姓不多,一個縣增發一百份應該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