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竹合十還禮:“禪師不必驚慌,此事與貴寺無關。如果實驗順利,今后朝廷會派來人手,常駐天王寺看管維護佛牙塔。”
一聽不是來抓人的,宗杲禪師便不再問。
他發現朱文竹沒心情聊天,于是就讓僧眾散去,只留自己全程陪同。
洛陽天王寺在施工,開封相國寺也快了。
已經跟長公主(朱國祥第三女)互換生辰八字的張從道,正帶著一幫工匠往開封趕去。
二十天之后,洛陽、開封、滎澤的大天線相繼建成,夾在中間的滎澤還建了一個中繼站。
洛陽皇宮。
朱銘看著電報機在紙帶上打孔,忍不住問道:“這玩意兒怎不嘟嘟嘟的響?跟我記憶中不一樣啊。”
朱國祥解釋道:“怎么通過電流發聲,我暫時還沒研究出來。”
“你這不但是丐版,還是個半成品啊,”朱銘調侃道,“沒有顯示燈,也沒有聲音,難道全天二十四小時開機守著?一直讓人守著也沒問題,可你這個是手搖發電,用一陣又得繼續手搖。生生把電報員變成了體力工種。怎么不上電池?”
朱國祥說:“之前發明的電池,電壓實在太低,連手搖發電都不如。別說無線電報,就連有線電報都無法滿足功率。”
“整一臺水力發電機吧,這個東西難嗎?”朱銘問道。
朱國祥說:“原理跟手搖發電差不多,但還需要不斷的實驗改進。全國那么多中繼站,總不能每一處都搞水力發電。我打算讓各地的電報員,約定每天早中晚固定的一段時間,守在那里開機收發電報。”
朱銘仔細想想:“這樣吧,在全國的省會城市,搞一臺水力發電機出來。如果省會城市不挨著河流,就在附近最近的城池搞。府一級的城市,每一處也弄一個電報機。”
“可以,”朱國祥說道,“那些水力發電機,也不用弄得太大,能滿足電報機的需求即可。不必修什么水壩,可以建一座水塔,用畜力提水上去,再用水塔放水間歇性發電。其實,繼續改進手搖發電機,應該是可以滿足需求的,畢竟抗日時期……你知道的。”
朱銘點頭說:“初期可以這么搞,今后再慢慢發展。”
電報員是朱國祥的一個學生,突然扭頭說道:“陛下,請隨便寫一句話。”
朱銘提筆寫道:“大明國運昌隆。”
電報員把這六個字發出去,立即躬身告退,從外面換一個不知道發送了啥的電報員進來。
然后就安靜下來,估計開封那邊收到信號,正在手忙腳亂的轉譯成漢字。
皇宮里的電報員,生怕電力不足,一直在瘋狂手搖發電。
又過一陣,電報機開始給紙帶打孔。
電報員翻著常用字代碼,逐一轉譯成漢字,起身說道:“陛下,上皇陛下,開封發來的是‘大明國運昌隆,已收到’。”
朱國祥笑著說:“成功了。”
朱銘有些恍惚。
洛陽與開封之間的無線電報傳輸,就這樣搞成了?
從朱國祥開始研發電報機,這才短短的半年多時間啊。
好巧不巧,半個月之后,遼陽發來加急文書。聲稱高麗武人政變,遼寧打算出兵,請求皇帝批準。
朱銘卻不急著回復,而是把朱國祥的學生都派出去。
讓他們帶上各種材料,在船上制作中繼器,一路從開封布設到山東。然后在旅順也布設中繼器,把電報系統延伸到遼陽和平壤去。
滅高麗太簡單了,什么時候出兵都行。
朱銘想過一把高科技的癮,在洛陽給前線發出軍令!
害怕跨海信號不好,朱銘還讓那些學生,帶著工匠在登州和旅順架設大天線——天線架在燈塔上,不用額外搞什么建筑。
沿途還有幾個大城市,同樣架設大天線。
……
現任遼寧左布政使叫方廷實。
他跟朱銘挺有緣分的,同一年考取前宋進士。
朱銘被編管桂州時,方廷實正好是臨桂知縣。他還給朱銘安排了住處,又經常跑去聽朱銘講課,跟朱銘一起游玩桂林山水。
不管是當時追隨朱銘的張鏜、李寶等人,還是千里而來的陳東、魏良臣等太學生,都曾在桂州受到過方廷實的照顧。
人緣直接拉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