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賴搖頭嘆息:“我為副相,你為尚書,我們可有半點實權?”
宋大升說:“我們沒有實權,可那些寒門士子有啊。”
韓賴說道:“鄭仲夫拉攏寒門士子,讓他們掌控六部實權,這些人又怎會聽我們的?”
“寒門士子終究也是士子,怎受得了武夫當權?他們之中也是有義士的。”宋大升說道。
韓賴喜道:“你已聯絡到幾人?”
宋大升說:“吏部郎中申浩,戶部主事崔彥,刑部員外郎周安忠。他們三個都手握實權,尤其是那周安忠,手里有一批獄卒可用。”
韓賴思索一番:“繼續聯絡寒門士子,但不要輕舉妄動。我派人回鄉下,以招募義兵守城為名,或許可以率軍進城救出陛下!只要救出陛下,就能控制全城。”
“你們不想想怎么應對明軍?”閣臣李錚突然開口。
李錚來自全州李氏,在新羅王朝就已發跡。后來的李氏朝鮮,也是全州李氏建立的。
眼前這個李錚,正是李氏朝鮮開國君主李成桂的老祖宗。
宋大升說道:“大明出兵,無非是討伐不臣。只要鄭仲夫等一干武人伏誅,大明自會撤軍。”
李錚冷笑:“你信嗎?如果大明不霸占平壤、保州和安州,那么他們這次肯定也會退兵。但大明前些年就占了高麗半壁江山,這次若攻陷開城,他們真會乖乖撤走?大明興師南下,就為了幫我們鏟除武人?”
韓賴和宋大升頓時沉默,他們當然不傻,只不過存有僥幸心理而已。
宋大升問道:“李相認為該怎么做?”
李錚說道:“一旦前線戰敗,我們立即發難,帶著陛下南狩全州。全州是安南都護府駐地,而且沒遭到鄭仲夫血洗。陛下去了那里,就能借助軍隊和崇山峻嶺,一直打到明軍撤兵為止。開京以前也被遼國攻破過,不照樣還于舊都重整河山了?”
“此言有理。”宋大升點頭贊許。
韓賴卻閉口不言。
韓氏作為開國君主的母族,之所以一度衰落,就是因為遼國攻破開城府。他們控制的農民,被遼國一股腦兒擄走,甚至連韓氏祖宅都被燒毀。
如果把國王帶去南邊,明軍霸占著開城府不走咋辦?
李氏、宋氏能回鄉募兵勤王,韓氏卻要變成喪家之犬,老窩直接成了大明國土。
李錚說道:“當年遼兵撤退之后,韓氏不也拿回了產業?一時離鄉,還可再回來。”
韓賴冷笑:“你說得輕巧。當年遼兵撤走時,把開城府百姓擄得十不存一。我韓氏雖然拿回田產,卻連佃戶都招不齊。最窮困艱難的時候,甚至需要韓氏子弟親自下田耕種!”
李錚說道:“當年國君遷徙了許多人口充實開城府,其中五分之一都給了韓氏。這次等明軍撤走,也可仿效當年故事。我全州李氏,愿意遷給韓氏五百戶農民。”
宋大升說:“我承諾遷給韓氏三百戶。”
韓賴說道:“容我再想想。”
……
世家大族一直在密議,寒門文官也天天聚會。
早期的寒門領袖,是鄭知常的好友文公仁。
真論起來,文公仁根本不算什么寒門,先祖早在新羅時代就已是伯爵。這個南平伯的爵位,從新羅王朝,一直延續到高麗王朝。
但南平文氏確實在不斷衰落,雖然號稱世家豪門,但窮得比寒門好不了多少。
文仁公被鄭知常攛掇著做大明內應,可隨著海州崔氏因海貿復興,他身為崔氏的女婿也跟著沾光。官越做越大,漸漸就不提寒門之事,六年前病死時已是門下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