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浙贛三省的洪災已經退去,但救災工作遠遠沒有結束。
有不少百姓失去了一切,房屋、牲畜、糧食、家具、錢財……都被洪水給無情沖走,他們靠著各種各樣的手段才僥幸生還。
還有許多百姓,由于逃難得快,勉強帶走部分財產,但很難短期內恢復基本生活。
治安問題也很嚴重,尤其是遠離城市的地方,大災破壞了原有秩序,多有歹人靠坑騙搶劫為生。
大明朝廷的賑災反應非常快,迅速從淮南和長江中上游調糧過來,甚至任命了一位專職的三省賑災總督(擁有臨時開府大權)。
地方官員同樣救災迅速,甚至還沒獲得中央批復,他們就已經力所能及的做事了。包括士紳、廟觀,也紛紛出錢出糧,不管心里怎么想的,至少表面上必須過得去。
其實放在古代中國,地方官、士紳和廟觀,大部分時候反而是賑災主體——官員逼捐,富戶出糧,士紳和廟觀主動施粥。
總體來講,此次洪災的各種損失,相當于打一場滅國之戰。
災區想要基本恢復生產,至少要半年時間。
六位官二代來到浙江時,江南運河已完成災后疏浚工作,這個屬于賑災事務的重中之重。
但運河兩岸的鄉村,明顯還能看到洪災的痕跡。
成片成片的稻田,因為洪水而徹底絕收,被泡死的稻子軟塌塌倒在田里。
陸游乘船路過望亭鎮時,看到一條官船靠岸。
兩個官差在鎮外貼告示,識字的居民紛紛跑來閱讀,隨即有人歡呼大喊:“快快通知各鄉保甲長,賑災糧和谷種到了!鄉民拿著戶帖副本去縣城領糧,每人可領一石稻谷、一升晚稻谷種。戶帖副本損壞或遺失的,趕緊去縣衙戶房補辦!”
消息傳出,四里八鄉奔走相告。
這已是第二批賑災糧,頭一批發放的更少,屬于本地常平倉的存糧。現在這批,則是從外地調來的,而且還調來晚稻谷種用于補種。
保甲長們接到消息,立即召集鄉民開會。
有船的出船,有人的出人,各自組織起來去官府領糧。
特殊時期,補辦戶口本也很快。
也別想著鉆空子多領,戶籍冊的正本在官府手里,老百姓拿到的反而是副本,一家有幾口人寫得清清楚楚。
以前不上戶口的百姓,這次連賑災糧都領不到!
“受災這么嚴重?”
范成大看著那些絕收的稻田,表情變得有些嚴峻,因為他的老家距此只有數十里。
其他五個官二代,紛紛出言安慰。
急匆匆趕回家里,范成大稍微好受了些。
他的母親隨夫在外做官,家中只有祖父和叔伯。
祖父范師尹對范成大說:“這里沒有淹過來,太湖周邊淹了一圈。望亭鎮全都給淹完了,那邊的運河上個月都沒法通航。吳江縣也淹得挺厲害,賑災總督專門派了一個幕官過去守著。”
“家里沒被淹就好,”范成大一聲嘆息,“民生多艱啊。”
范師尹說道:“只要吏治不敗壞,再大的災禍都不算什么。我是半截入土的老朽輩了,卻沒見過賑災這般得力的朝廷。前宋之時,吳地也遭過不止一次災,那昏君奸臣非但不賑濟,還變本加厲的征收苛捐雜稅。”
白師厚立即說:“圣天子在世,滿朝皆為賢臣,地方亦多干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