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出戰吧!”吳玠微笑道。
五千對三萬三,優勢在我!
俞大猷的成名戰“安銀堡大捷”,雖然正史野史記載各異,但有三點可以確定:
第一,俞大猷的兵力不超過5000(最離譜的記載說只有數百人);第二,敵軍至少有數萬騎兵(記載最多的是十萬蒙古騎兵);第三,俞大猷以少勝多追著敵軍一頓猛打。
吳玠的戰車,外形和配置都跟俞大猷略有差異,但總體來講遠程火力要稍弱一些。
俞大猷簡直喪心病狂,每輛戰車配五門火炮——三門弗朗機炮,兩門涌珠炮。
而吳玠只配了三門弗朗機炮。
幾處寨門緩緩打開,先是八百騎兵涌出,前進數十步游弋警戒。
隨后,安放在坡下營壘后方的獨輪戰車,從各個出兵通道被推到營寨外面。
一輛戰車有5個司機,其中2人是舵手兼觀測員,剩下3人負責推車兼炮兵助手。戰車后方還有兩輛小獨輪車,每輛有2個司機兼炮兵助手,車上裝載的全是子炮筒和彈藥。
又有車長和副車長,他們還兼任火槍手。另有3個自由位火槍手,算上兩位車長就是5個火槍手。
剩下6人,皆為炮手和副炮手。
對了,每輛戰車的前方和側前方,還插著幾桿長槍防備敵騎沖擊,也安裝著擋板防備敵軍的弓箭。
以上20人屬于車兵小組,戰車后面還有15個冷兵器戰兵。
15人的戰兵小組,有刀盾手,有長槍手,有鏜鈀手,有長刀手……在防御時,他們負責干掉沖過槍林彈雨的零散敵人。在進攻時,他們負責沖擊被槍炮打亂的敵軍大陣。
什么?
戰車需要連在一起結陣?
戰車外圍還要布置拒馬和鐵蒺藜?
通通不需要,那會妨礙老子的戰車沖鋒!
“那些獨輪車上,全都是傳說中的火炮?”蕭查剌阿不舉著望遠鏡陷入疑惑。
耶律松山提醒道:“萬萬不可輕敵,大明畢竟滅了女真蠻子。眼前的明軍,即便只有數千也不容小覷,可先派天山北麓的部落騎兵去試試。他們少有甲胄來去如風,就算落敗也能快速撤離。”
蕭查剌阿不聽進去了建議,那些天山草原部落騎兵,是耶律大石在吞并東喀喇汗國之前收服的。
很多都屬于契丹部族,當時也算耶律大石的基本盤。
但現在作用已經變弱,送去死一些也無所謂。
卻見數千草原輕騎,開始朝著明軍兩翼包抄。見明軍騎兵沒有出動,反而藏進車陣之中,他們變得更加大膽,分為數十個小隊準備輪次沖鋒試探。
明軍戰車擺成標準的空心陣,吳玠和親兵、騎兵位于空心陣的中央。
一個有著數十騎的草原騎兵小隊,率先朝著車陣沖來。
面朝他們的幾個車長舉旗,表示自己的戰車小組即將接戰。
司機中的主副舵手兼炮兵觀測員,此刻正認真觀察著不斷逼近的騎兵距離。
每輛戰車的主副炮手,時刻準備著開炮。而其他七個司機兼炮兵助手,有的拿起子炮筒準備遞出,有的蹲在地面隨時準備填彈。
“約至二百步(300米)。”主舵手兼觀測員喊道。
正車長嘴里叼著銅哨,左手拿著燧發槍,右手舉著小旗子。
“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