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明軍車陣變成半月形加速前進,分出一半步兵在比較靠后的位置防御。
那些繞后游弋的西遼雜騎,由于來自不同的部落,而且也沒接到確切的軍令,于是他們的選擇各自不同。
剛開始全都沖上來,想要嚇唬明軍將士。
沖到一定距離,有的騎兵減速后撤,有的騎兵向側方掠去。這種都是比較慫的,不敢冒險繼續沖鋒,生怕遭到車陣的打擊。
亦有少部分西遼雜騎,認為明軍車陣來不及變陣防御,竟然抓住機會選擇加速往前沖去。
車陣,確實來不及。
但騎兵已等待多時!
只見三百明軍輕騎、五百明軍驍騎,組成三十多個騎兵小隊。他們分成兩股,以相對密集的陣型,朝著數量三倍于己的西遼雜騎沖去。
這完全出乎敵人的預料,因為從打仗到現在,大明騎兵始終沒有接戰。
他們下意識的認為,大明騎兵沒啥戰斗力。
更糟糕的是,由于許多西遼騎兵撤了,選擇繼續前沖的騎兵,變成稀稀拉拉的好多股。他們的左右皆無友軍援護,而且害怕遭受炮擊,陣型極為分散,騎兵間距在八米以上。
從數據上來看,是八百明騎沖兩千多敵騎。
真打起來,卻是八百明騎分為兩股,正在圍殲局部區域的兩百多敵軍。
騎兵大將楊政沖在最前方,他肩部的棉甲中了一箭,戰馬的輕甲也被射中兩箭。此刻已沖進稀疏的敵騎陣中,一槍挑飛一個西遼騎兵,又撤槍橫掃落一個騎兵,第三槍更是把一個酋長挑翻。
這兩百多西遼雜騎,幾乎是瞬間融化。
而后排的大明騎兵,卻是減速掠向兩側更遠處的敵人。
那些敵人,同樣陣型松散,且近處無友軍策應。
面對大明騎兵的突然發難,選擇后退或掠開的西遼雜騎,第一反應不是仗著人多沖過來救援。而是,嚇得連忙遁逃,把距離拉得更遠!
這些酋長或貴族,平時互不統屬,甚至還可能有仇。
在沒有明確軍令的情況下,他們怎么可能會冒險救援?
更何況,蕭查剌阿不和耶律松山,都已經帶著主力在撤退了。他們接到的命令只是遲緩敵人,腦子傻掉了才會去拼命。
八百大明騎兵,只被射死射傷二十多個輕騎,卻在逮著更多數量的敵騎窮追猛打。
一路追殺過去,更遠處的西遼雜騎紛紛逃跑。
而車陣正前方和兩側的西遼騎兵,此時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他們沒有騎兵交戰處的戰場視野。
眼見不斷有友軍逃過來,那些家伙還以為大敗了,不由分說全部選擇逃跑。
名場面出現了。
已經不足八百人的明軍騎兵,攆著將近八千西遼雜騎追殺。
那些雜騎繞過紅柳寨和正在過河的步兵主力,一股腦兒的逃過紅柳溝才漸漸減速查看情況。
西遼步兵被這陣仗嚇得徹底混亂,就連一些高昌精銳步兵,都扔下兵器推搡著加速過河。
蕭查剌阿不大怒,親領兩千多精銳騎兵斷后,其中甚至還有幾百個重騎。
那些重騎在撤退途中,甚至來不及穿戴重甲,此刻以無甲狀態悍然出戰。
親自站在望樓車觀察戰況的吳玠,放下望遠鏡說:“吹號,讓楊政撤回來,戰車加速推進。”
敵人那兩千多斷后的騎兵,一眼便知是真正的精銳。
就算大明騎兵能打贏,也必然損失慘重。更何況,那些被嚇跑的西遼雜騎,逃過河之后就已停下來,繼續讓大明騎兵作戰很可能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