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城內,幾處錯現(坎兒井的地面蓄水池)圍滿了人。
在有士兵維持秩序的情況下,城市居民排隊前來打水,膽敢插隊立即拖出來打一頓。
那些水已經比較渾濁,因為明渠里的水沒了,只能鉆進暗渠去提水。
暗渠之水,也已見底。
非要強行取用,肯定連水帶泥。
顯然,明軍把坎兒井的上游堵死了!
露出地面的一口口豎井,被明軍倒入大量泥土,嚴重阻塞暗渠的流動。
甚至明軍放著地上河水不喝,十多萬軍民專門飲用上游坎兒井的水。
對于坎兒井,早期有兩種說法。
一是陜西傳過來的技術,二是波斯傳過來的技術。
但后來通過考古壁畫發現,這玩意兒早在夏商時期,就已經出現在新疆地區。
高昌城及周邊郊野,開鑿有十多條坎兒井,隨著蒙古人把高昌打爛而廢棄。新中國建立后,這些坎兒井遺跡又被挖出來,通過科學技術測定其年份,大約始建于戰國晚期到西漢年間。
不時有騎兵在城內來回奔跑呼喊:“不要害怕缺水,就快要下雪了,到時候可以喝雪水!”
如此宣傳,自然是為了穩定人心,鬼知道今年什么時候下雪。
各處暗渠之中,有上千人在打井施工。
這里的土壤滲透性很強,高山積雪融水和降水,滲透下去就變成了地下水。
在地下水資源豐富的情況下,蹲在暗渠里繼續向下挖,是極有可能重新獲得水源的。
“砰砰砰砰!”
一處坎兒井暗渠之中,突然響起槍聲并回蕩許久。
負責保護挖井民夫的西遼士兵,盾牌直接近距離被火槍打穿。靠后的西遼弓箭手,貓著腰想要拉弓還擊,卻被幾聲槍響結束生命。
“明軍摸過來了!”
負責往外運泥土的西遼民夫,嚇得爭先恐后往回逃。
坎兒井暗渠大約高1.7米、寬1.2米,人數太多又過于狹窄,根本就沒法快速逃跑,慌忙之間自相踩踏而死。
“上來!”
明軍士兵用剛學會的回鶻語,朝著正在挖豎井的民夫喊。
井里的民夫瑟瑟發抖,順著繩子爬上來。
包括其他被俘虜的民夫,全被明軍逼著回填沙土,把剛剛挖出的豎井給堵死。
堵完之后,明軍連忙開溜!
因為這里已屬城內地下區域,稍微慢點就要被敵人給反包圍。
在明軍的持續破壞下,守軍只得先封死城內外的暗渠通道,然后在城市內部的地下繼續挖掘。
即便成功挖出十幾口水井,以城內軍民的數量而言,那也完全屬于是杯水車薪,更何況還有大量戰馬需要飲水。
“出水了,出水了!”
高昌外城西南部有一座佛寺,僧人們齊聲歡呼起來。
這座寺廟占地一萬多平米,玄奘法師曾在此講經一個多月。
整個外城的西南、東南城區,密密麻麻全是寺院。除了佛寺之外,還有景教寺廟。這兩個宗教關系極為融洽,信徒之間早已互相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