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大軍,旁有援軍,結果偏偏一支偏師便直接降了漢節呢君王之節呢”
雖然心里還是疼侄兒的,但不說兩句張飛也頗為不爽
“咱這個好侄兒倒好,寵信宦官他排第一個,投降他也排第一個,既這鳥樣,軍師死了之后投了便是,何苦遭這么些年”
“翼德”關羽瞥了一眼讓張飛住嘴。
隨即還是盡力勸了勸“大哥,阿斗才四歲”
劉備冷著臉擺擺手。
對于劉諶之死,后世也頗多憐之。
明代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也特意贊詩。
咱們八十年代拍的也挺好的,精神體現的很到位。
光幕再次切換畫面,張飛直接大聲讀了出來
“君臣甘屈膝凜凜人如在,誰云漢已亡”
張飛大笑出聲,贊道
“雄哉北地王好詩好侄孫”
而對于后面的影像眾人也不陌生,此前已經看過類似的。
而那個一臉堅毅的“劉諶”怒斥譙周也讓眾人拍手稱快,最終在祖廟無奈自盡也讓眾人紅了眼眶。
劉備則是看著那一句“寧可戰死失社稷,絕不拱手讓江山”有點出神,最終吩咐道
“寫好掛起,我要拿回去掛阿斗房里。”
凜凜人如在這句讓u主想起來丞相的后出師表。
其中有一段是回憶漢中后損失的部將,丞相對這支兵馬部將的評價是
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眾所周知皇叔窮的叮當響,僅靠一個皇叔名頭如何讓四方英杰云集麾下
誰會對一個皇叔名頭納頭便拜,英杰們追隨的不就是這一句“誰云漢已亡”嗎
這句話深挖一下也可以理解為,只要劉諶這樣的人還有,那漢室的火種就沒熄滅。
反之如果國君都如劉禪一般,那漢室滅亡也沒什么可奇怪的。
劉備一時間頗有點振聾發聵茅塞頓開之感。
早些年間他窮盡心思用皇叔的名頭唬人,甚至還費了功夫讓陛下親自認證了皇叔這個名頭。
但如今看來都頗為可笑,如今廳內這些人,外面為他奔走征戰嘔心瀝血之人,有幾人是真的攝于這皇叔之名
“后出師表莫非還有前出師表”趙云看的頗為新奇,但是好奇的目光迎上了孔明拒絕的目光,也只能化作失望。
其實從歷史角度來看,劉諶自盡未嘗不是一個好結局。
劉禪共七子二女,太子劉璿死于鐘會之亂,其余五子中四人俱死于西晉的永嘉之亂。
僅三子劉琮在蜀亡前便已病逝,其后代最終逃往嶺南保住了劉備的血脈。
劉諶之死給季漢留了最后一絲顏面,同樣也給自己留了一個體面。
體面,顏面。劉備咀嚼著這兩個詞,不由得搖搖頭。
國喪至此,談這些還是有點奢侈了。
但至少有孫如此,讓劉備心情平復少許。
u主對劉諶偏愛了一點所以說的多了點。
主殿旁邊是偏殿,咱們先看左邊這個。
“好丑的塑像”張飛脫口而出,擰著眉頭評價
“如此之丑還能供奉于偏殿,二哥,莫非是你”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