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伸出手大概比了一下這個秦論的商路
“五六萬里且九死一生,這秦論,也是個好漢子”
糜竺亦是覺得與有榮焉,請命道
“竺愿有朝一日替主公而往大秦國一行”
雖然光幕說此地后世叫羅馬,但糜竺還是更愿意叫這個稱呼。
劉備認真思考了一下反而有點躊躇“子仲亦有大勇也”
“然此路兇險萬分,且將其留與后世子孫,子仲散家資隨我二十年,如不幸歿于海路,我有何面目獨去陰司”
但此時糜竺反而一力堅持
“主公,竺乃臣子,亦乃商賈,有為主公創萬世基業之機會,如何能視而不見”
“且秦論此人能來,則吾等亦可返,且竺雖是壯年,然文不及公琰季常,謀不如孔明士元,領兵作戰,更是不及云長翼德萬分”
“一身所長,唯有商賈之道,竺愿效仿博望侯,開海商之路”
糜竺跪伏在地上,頭死死觸在地板上,劉備竟一時間拉不起來。
看其鐵了心的樣子,劉備只得改口
“子仲心意我已知曉,若有萬全之策,定不阻撓子仲前往大秦一行。”
什么叫萬全之策劉備也不清楚,但總之留個之后勸糜竺的機會。
此時簡雍也插口道
“若有機會,雍也欲隨這秦論往大秦一觀。”
簡雍對大秦好奇的緊,如今看光幕一說更是百爪撓心,恨不得現在就出發。
但簡雍從不莽撞行事這秦論既然能來,那便能返,跟著他走總要安全許多。
劉備無語“此事,等那秦論真的來時再言不遲。”
“孔明怎么看這大秦”士元小聲問道。
“海路六萬里”孔明搖搖頭“即使走博望侯之路,也要四萬余里,路途遙遠,經數國。”
“漢與大秦,有互惠之利,無交兵之嫌。”
龐統同意,這個距離如何出兵
還有個額外值得一說的便是大漢與羅馬唯一一次的正式交流。
雖然光幕又在跑題,但這個話題成功引起了廳內眾人的關注。
尤其如孔明龐統等熟讀后漢書的,更是一時間失聲
“那使團竟是真的”
眾人側目。
作為絲綢之路終點,大漢和羅馬雙方對彼此肯定是十分好奇的。
公元97年,甘英奉班超之命出使羅馬,但受到了安息的阻撓。
史書上記載的簡略,只是說安息人將甘英引到海邊開始滿嘴編胡話
哎呀,我們這里要是去大秦的話,順風得航行三個月,要是逆風就了不得了,至少也得兩年。
我們每次去大秦啊,船上需要放足夠三年吃的糧食才敢走而且這海還能惑人心智讓你思念故鄉,情不自禁投水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