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為歌,又稱臥龍吟,是丈育u最喜歡的老三國插曲。
前奏勾勒出了隱居南郡中丞相的生活和理想,既潔身自好不求聞達,又心憂天下胸懷大抱負。
這種矛盾對立的心態,則是臥龍這個名號的真實內涵。
中闕都知道是三顧茅廬,丞相就此登上歷史舞臺,躬耕南陽的教書先生,至此也終于“龍兮風云會”。
后闕部分則是情緒的層層遞進,女聲的和聲既仿佛黃月英在鼓勵自己的丈夫為民謀太平春。
又似乎是千百年來的我們對于丞相的復雜心態
天數難尋又如何成敗人謀又如何唯鞠躬盡瘁而已
而最終也是我們所有人的遺憾
真希望丞相能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晚年重新隱居南陽,享受自己開辟出來的太平世。
孔明能感覺到夫人握著自己的手,又緊了三分。
輕輕撫背以示安慰,孔明贊道
“好歌,好曲,等亮空閑,撫琴而唱,應為雅事。”
張飛不太懂音律,但不妨他發現了新的目標
“還回南陽種地這有何難,此事盡管交給二哥”
關羽一臉肅穆的認真點頭,這架勢,仿佛奪回南陽重要程度堪比興復漢室了。
孔明搖頭大笑,雖然很想說現在知曉天下之大,他其實想去那大秦啦,倭奴國啦,以及什么寶石之國錫蘭啦都看看。
但既張飛這樣說,孔明也只能點頭
“那便先謝過云長”
丞相死前留下遺命
葬在定軍山,依山作墳,墓穴能夠放下棺材就行啦,至于陪葬只需放我常穿的衣服就行,不需要任何陪葬物。
劉禪最終遵從了自己相父的這個遺愿,輟朝三日為丞相發喪之后,葬于定軍山。
丞相去世之后,蜀中各地請求立廟,季漢承漢傳統沒有此等先例,不許。
因此百姓逢年過節就在路邊給丞相燒紙。
景耀六年滅國前夕,劉禪再次思念自己的相父,于是下令在定軍山的丞相墓修祠堂,這也是第一座武侯祠。
同年鐘會伐蜀路過定軍山時,專門下令不得在丞相祠堂附近樵采,算是保護丞相墓的第一人。
當時丞相的遺書也是留給劉禪的,遺書中說的明明白白
臣這么多年全靠俸祿過生活,成都家里還有八百株桑樹和十五頃田地,這些已經夠生活啦,若是家里還有余財,那就是諸葛家對不起國家。
劉禪給丞相的悼詞寫的也很動人,將輔助自己的過往和出祁山的功績都回憶了一番,哀嘆丞相走的太早,最終無奈贈印綬,謚忠武。
忠武之謚,就此也成為人臣的最高稱贊,后來得到這個謚號的咱們大多也熟悉,比如二鳳愛將尉遲敬德,保全大唐一絲顏面的郭子儀,南宋的臉面韓世忠,大宋脊梁岳武穆等。
再后來的事咱們就都熟悉了,諸葛瞻被劉禪接到宮中撫養,并委以大任。
最終諸葛瞻與諸葛尚雙雙殉國。
也許你認為丞相不過爾爾,但你認為厲害的人,幾乎都認為丞相很厲害。
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文人騷客,如李太白、杜工部、劉禹錫、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等等等,將丞相之名傳唱千年。
丞相之名還會繼續傳唱下去嗎我覺得會的。
杜工部有兩句詩詞說得很好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好詩”
即使遲鈍如張飛,也能一秒服氣。
“喜歡軍師的這個杜工部,還真是厲害”
龐統也很喜歡
“確實好詩,孔明就如黃河大江,即便千年過去也被人銘記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