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轟動,百姓欣喜若狂,唐宣宗李忱日日讀貞觀政要,時時以二鳳自勉,知張議潮之事后終于感嘆
“關西出將,豈虛也哉”,并擢升張議潮為沙州防御使。
經過三個月討論之后,唐宣宗再次詔令,于沙州置歸義軍統十一州。
命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檢校吏部尚書。
有了官方背書的張議潮也正式開始了對于五州的治理
解放被奴隸的百姓,丈量被吐蕃貴族侵占的土地。
清查戶口,恢復唐制,團結僧胡,練兵鑄械,維護治下安定。
在嘲笑別人這一方面,張飛向來是恐落人后的
“這小太宗是什么意思明明是唐朝故地收復,卻言歸義。”
“怎地一點千古一帝的氣概也無”
劉備同樣難以理解
“如此不怕傷義士之心乎”
龐統搖頭為張議潮可惜
“何為晚唐唐祚將亡。內憂外患,難免如此。”
孔明也倍感無奈,并私心里覺得這皇帝真是一點盛唐氣象也無。
“本為唐朝故地,如此置名,仿佛河西本應歸屬夷狄一般。”
簡雍忽發問
“不知道這唐朝國祚,還余多少年。”
李世民面沉如水,這事情走向,最終與他擔憂的一樣。
從心里來說,他認為這個“小太宗”這伎倆實在是臭不可聞。
恐其奪權,大可讓其兄留長安遙領河隴節度使,再給張議潮其他安排與支持,好便宜行事。
整出來個歸義軍節度使是什么事兒
他李世民可記得,光幕都說了西域是“英明神武的唐皇”收回來的
如今想來,舍朕其誰
這個小太宗卻忘了他這個真正太宗的功績,天天讀貞觀政要就讀出來這點水平
長孫無盡心思通透,小心諫言道
“或是那安史之亂遺禍頗重”
李世民不陰不陽冷笑幾聲,道
“將軍如此都糜爛至此”
后面的話沒說,但大伙心里都明白。
李世民自己主動揭過不談
“這張議潮治五州舊地,滅吐蕃之遺禍,復我唐之舊制,做得很好。”
杜如晦則很是擔憂
“那吐蕃視唐為大敵,且數經擄掠,河西唐民十能存幾”
“張議潮統唐僧胡三類,道阻路絕,唐人凋零,如此為之,歸義軍恐真成歸義軍。”
這個擔憂同樣也是李世民擔憂的,他更也知曉破解之法
“當合力光復涼州復通舊路,以山東河南之民移”
李世民忽然卡殼,想起來光幕此前說起的隴西舊事。
后世這里已經都成為荒漠,什么大唐故土,什么歸義軍吐蕃人,都消失在了風沙之中。
李世民重重嘆了口氣
“河西之策,當慎慎思量。”
第二更會晚不少,慚愧。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