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陳壽還是真是罵人不吐臟字。”
張飛服氣了,并且也有點動心,難怪二哥要自己讀書呢,自己水平確實差了挺多。
“孫權以其都督傳世,這曹丕竟以吃傳世甚至尤勝其文采”
張松不解,什么東西的重要性比得過文武之道
“子喬有所不知。”劉備說到這里也很羨慕
“就如剛才那后世之大學,后世有科學之經,可借水力,增田產,明晰萬物,曉知天常。”
“而科學手段”劉備本想說說后世那驚人景象,但只覺得太過繁瑣,于是一言定之
“尤勝仙人手段。”
張松不解,但看到另一邊諸葛亮和龐統兩人已經慎重的盯死光幕,不打算漏掉一字。
文藝青年曹丕留下了很多文賦,所以考據起來相對簡單。
比如感物賦中看到前庭種下的甘蔗,感嘆其盛夏興盛凜秋而衰,咱們人不也是一樣嗎
文寫的很好,但講道理那是因為甘蔗這種熱帶作物被凍死了你要換在南方,它能給你長好幾年不帶停的。
典論中自夸劍法,稱與群臣邊喝酒邊吃甘蔗,興致起來了邀戰臣子,以甘蔗作劍比試劍法,三比零打爆了號稱能空手入白刃的鄧展,所以咱們現在還給他上了個“甘蔗劍圣”的雅號。
而曹丕送孫權的石蜜也是來源于甘蔗,就是甘蔗熬煮暴曬之后的原始蔗糖塊。
由甘蔗制成的蔗糖可謂是工業時代的敲門磚,曹丕或許是歷史上最早接觸這塊敲門磚的帝王。
只可惜曹丕只研究文賦,從來沒有研究過改進制糖法。
糖有什么用簡單舉例
二鳳時有神醫藥王孫思邈,其所著的千金方就有兩個方子當中將蔗糖引為主藥。
唐末時西南的商人去吐蕃做生意,會隨身攜帶名為“碗兒糖”的粗制蔗糖來緩解高反。
這點上倒是可以夸一下二鳳,南北朝時代印度的蔗糖流入華夏,二鳳登基后便派人去印度學習制糖手段,但印度人賊精,把二鳳坑了。
直到王玄策單人滅國之后,俘虜糖匠帶回唐朝,貞觀制糖業才有了長足的發展。百年后玄宗時鑒真東渡,帶去的技術就有制糖法,小日子坐享其成。
唐時的蔗糖基本都是紅糖,明朝時還有了脫色程序,讓紅糖變為更加純凈的白糖。
大名鼎鼎的天工開物甘嗜篇對制糖工藝進行了總結,稍有問題的就是脫色手段有了偏差。
天工開物孔明強捺激動心情,急匆匆與龐統說了一聲“吾左汝右”,便埋頭抄錄。
而在敘述脫色手段這里,光幕更是上圖,只見左邊“黃泥淋脫法”被打了個叉,右邊有另一張簡圖標注了個“封泥法”。
一起抄下來,孔明心中古井無波,只當自己是個無情的抄書機器。
嗜糖是刻在所有生物的基因里的。
現代歷史往前回溯,首先看到的就是工業革命,而它的萌芽就來自于奴隸貿易,要說奴隸貿易的起源就再簡單不過糖。
只可惜握著甘蔗擊劍的大魏文皇帝,定然無法想到,這東西不僅能用來展示劍法,還能用來扭轉歷史的進程。
“扭轉歷史進程”劉備顫聲,只覺得這短短幾個字讓他感受到了猶如山岳朝著面門傾倒下來。
恍惚間甚至也能看到一個容貌佚麗的人手持一截甘蔗,被這座山岳壓成了齏粉。
然后劉備掃視廳內,最終目光盯上了益州三人。
“子喬可知甘蔗”
張松拿起自己抄錄下的話語閱覽,點了點頭道
“南中多此物,其汁水甘甜,榨汁后熬至粘稠,晾干后即為石蜜,這曹丕此傷懷之語,頗為”
張松說著笑了出來,益州對甘蔗并不陌生,種下去蹭蹭蹭能長個年,如何就入秋而死了
“石蜜此物,在雍涼頗為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