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蜀之時某攻雒縣,中流矢而亡。”
龐統也拿得起放得下,臉色尷尬目光看天,但還是自述了結局。
隨即更是怕努力緩解氣氛的張松尷尬,主動道
“這將民分品級之策,豈不是與江東領兵世襲同出一源”
“皆為孫權與江東媾和而出之下策”
龐統在江東時奉周瑜而非孫權,因此對這位江東之主沒什么感情,只是平鋪直敘
“孔明治蜀中乃是行開源之策,以蜀錦為餌,行銷中國,遠銷身毒。”
“這孫權治江東乃是節流,以百姓與私兵飼豪右之虎,方能驅使。”
趙云想起來光幕此前評判孔明之語,不由自語
“軍師之活是讓百姓更加好活。”
“孫侯豪右之活則讓百姓無路可活。”
劉備頗有些感慨“如此算來,我得孔明與阿斗之福澤,多矣。”
畢竟如今看來后世覺得他劉備算得上一號人物就是因為善待百姓。
而季漢的治理跟他有啥關系呢稱帝完賭了一票滿盤皆輸。
季漢治理賴孔明之才與阿斗之仁善,方顯昭烈之名罷了。
想的更為通透的劉備灑然道
“得民心,斯得民矣,得其民,方得天下矣。”
關于曹魏的民生就更為復雜一點,確切說就兩個關鍵詞
屯田,貨幣。
三國這個時代,能活下來的基本上都是對百姓可持續性的竭澤而漁。
曹魏的貨幣史相對簡單,赤壁之戰同年曹操提大軍南下覺得統一天下近在眼前,于是半場開香檳,要廢董卓舊錢鑄五銖錢。
結果這一年的曹老板走背運,赤壁之戰被周公瑾一套絲滑小連招反殺,摁在地上猛捶。
貨幣上廢了董卓的舊錢,但新錢因為“貨本不多”,根本沒人用。
曹丕即位兩年后也嘗試恢復五銖錢,然并卵,直到227年曹叡重新恢復五銖錢才成功。
為什么這么坎坷因為屯田幾乎毀滅了民生。
現代對于貨幣的描述很清楚
隨著生產力發展,有了畜牧和農業分工時,開始有以物易物。
生產力繼續發展,有了手工業和農業分工,才能有使用貨幣的必要和空間。
故而屯田是一種見效快的壓榨民力的行為,同時也屬于生產力發展上的開倒車行為。
曹丕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開始有意松弛屯田,民力得以喘息,曹叡時才能恢復貨幣。
不過隨后百姓就吃了一記悶棍
曹叡大修宮殿,以曹爽為首的宗室們侵占土地,曹植吃著一甌值千金的駝蹄羹被史書贊清儉等等。
所以基本可以說,曹魏時候百姓是有過好日子的,只是這個好日子比較看運氣。
劉巴與糜竺兩人盯著貨幣若有所思。
孔明則是盯著生產力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