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表情分外精彩了起來。
寫給諸葛武侯的這個話,李世民更多的還是出于興趣。
假如能和這位忠武侯聯系上,那出謀劃策,與那魏武帝隔空交手,想想就很好玩兒。
好消息是諸葛武侯真有回復。
壞消息便是這簡直奔著扎心來的。
呆站在已經緩緩黯淡下去的光幕前,李世民思緒萬千。
首先想起來的反而是光幕對于漢武帝不經意的那句“劉徹要是早死個五年十年風評能更好”。
李世民對漢武帝當然是熟的不能再熟了。
為秦王時候崇其雄才大略,甚至還問過虞伯施,如漢武之雄才誰能比之
為皇帝后恨其信神仙之事,本能成就更大功業,卻勞民傷財尋縹緲留罵名。
第一次從光幕那里知曉自己是千古一帝的晚上,李世民亦輾轉反側,不斷告誡自己絕不能重蹈秦皇漢武的覆轍。
可是如今
李世民甚至想起來了虞伯施對于秦皇漢武的詳細評價漢武方于始皇,則為優矣。至于驕奢暴虐,可以相亞。
而最終對于漢武的評價李世民嘆了一口氣。
莫非他這個千古一帝也逃不過“功有余而德不足”
莫不是后世亦求他早死邪
李世民在那里長吁短嘆,長孫無忌則已經懶得跟魏征對眼睛了,直接越過,在李世民身邊道
“太子年方十一,皇子更才一歲,大家年富力強何苦憂嘆”
李世民則是目光越過長孫無忌,看向了鏡子魏征
“先賢云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朕以為先賢之語稍有差池,鏡于人,不僅能知吉兇,更能知德功之不足。”
魏征百感交集,最終也是躬身拜道
“臣惟愿吾唐經陛下之手,威四方而民富,平四海而國足。”
后面長孫無忌表情略有一些哀怨,同時心中也有點擔憂。
連這魏征都能在光幕有其名,他長孫無忌呢
貞觀元年的求罷只是以退為進,難不成大家有新人便忘了舊人長孫無忌心里頓時有點驚慌,一種被后世命名為危機感的東西充滿了他的胸膛。
“陛下,水災也該治了。”杜如晦進言道,并呈上了記錄。
對光幕來說這種千百年前的事不過是過眼云煙,因此藏在了魏征與大家的奏對后面,用詞還是“恰巧”。
這個幾乎不需要過多思考,李世民便定了下來
“此策對由克明擬之,明日交予戴胄。”
戴胄為民部尚書,賑災撥款都屬于他的職責范圍之內。
杜如晦點頭,隨即李世民踱過去,看著剛才兩位臣子抄錄下來的那些如千足蟲一般的小文字。
一條一條仔細看過去,對于魏晉時的調侃李世民不以為意,對于大明這個朱八八的祭天做法,李世民再次撇撇嘴。
天壇,圜丘,朝日壇和夕月壇他唐就有了,無甚稀奇。
不過將封禪改在天壇舉行似也不錯李世民尋思了一下決定等過個十幾年再考慮。
四夷未服,何言封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