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的處置是答應了安祿山的要求,并質疑河朔三郡將領是妒忌賢能。
于是群臣噤聲,皇帝都這樣了,你除了順從他還能怎么辦
而在這樣的氣氛下,宰相楊國忠做了一個精準的判斷只要我逼反安祿山,那豈不是一切都水到渠成
覺得自己計劃天衣無縫的楊國忠當即行動,在玄宗不知情的情況下,派人強行搜查了安祿山在長安的府邸,捉拿安祿山的門客,并在審訊之后將門客殺死。
此時恰逢玄宗給安祿山長子賜婚并邀請安祿山前來觀禮,長子安慶宗一直在長安準備與榮義郡主的婚禮,在得知這件事后,安慶宗第一時間快馬加鞭,將這個消息送回河北。
在安祿山看來楊國忠敢如此行事,定然是得到了玄宗的授意。
他只要去長安參加兒子婚禮,婚宴上定然會被摔杯為號的刀斧手們細細切做臊子。
基于如此判斷,最終安祿山稱病沒有去長安,并緊鑼密鼓的籌備造反。
不過半年后,安祿山和史思明以清君側誅楊國忠為口號,在河北起兵。
至此,轟轟烈烈持續八年之久,且最終沒有一個贏家的安史之亂,正式拉開了帷幕。
李世民本來已經恢復過來了,正在揉著腦袋呢。
但看到唐玄宗為了安祿山與世界為敵,熟悉的感覺瞬間就回來了。
不過興許是嘴里仍舊泛苦的藥丸起了作用,頭痛倒是減輕了許多。
但李世民依舊跳腳怒罵
“這安祿山是狐妖阿紫不成如此惑人心智”
“朕本以為是這楊玉環禍亂朝綱,如此看來罪責唯玄、安二人”
文臣們好勸歹勸才終于將李世民給平息下來。
侯君集對陛下說的話無比贊同
“如此看來,河朔三鎮也并非叛兵,實乃這安祿山親信奪位,方能為其盡控。”
也正因此眾人方才難以接受,房玄齡歷數了一遍
“安祿山之反心,民知,臣知,將知,實乃公開之秘密。”
杜如晦不同意
“玄宗亦知安祿山之反心,實不信也。”
至于玄宗到底是發自內心的相信,還是說不敢不信。
杜如晦就不知道了,但總歸已成既定事實,糾結這些也無用。
因此最終還是搖搖頭道
“未曾想到,這最終叛亂之爆發,原因竟如此簡單。”
確實簡單,當朝宰相私下行事,鎮邊將軍心懷叵測。
陰差陽錯之下斬斷了這對義父義子之間脆弱的信任。
魏征也感覺有點無語,總結道
“若是這安祿山提拔安插親信之前,楊國忠如此行事,其猶未可知。”
“而如今賊獠勢已成,晚矣。”
一時間魏征心里甚至都為彼時的大唐忠臣感到悲哀
至高無上的帝王,反而成了賊獠最好的護身符,誰人能制
而最終李世民發出了一句疑問
“百年盛世,強唐風骨之士,何在”
張飛遲疑了一下
“這玄宗真不是傻子”
在張飛看來這就如贈賊盜以利刃,妥妥的取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