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多方簡單,只需要主帥如大舅哥一般就行。”
趙云輕微撇撇嘴,放下了手中剛剛拿起的小本子。
他還以為真能學到什么呢,結果反而是可遇不可求的狀況。
至于被后世稱之為戰神之類的,成都府衙眾人倒是沒多少意外之色。
這種武功卓著的盛世,要是不出幾個猛人那才叫奇怪呢。
而且即使這王忠嗣,不也是以霍去病為目標
那巧了,霍去病就是咱大漢的名將,所以根本不羨慕。
孔明則是一邊羨慕唐軍的富庶充足的駿馬盔甲武器。
一邊暗暗有點擔憂這光幕的語氣不太好啊。
玄宗時為了節制節度使,節度使的親屬要留于京城為質。
作為交換,節度使卸任后會回長安任官,根據在節度使任上的功績會有不同的待遇。
也是因此,權相李林甫一開始對王忠嗣的態度就是敵視,畢竟如王忠嗣這般戰績,卸任后回京不給個宰相當當實在很難說得過去。
隨后連續發生了三件事,導致這位大唐戰神飛速隕落。
事件一李林甫提出培養胡將,以扼制其他節度使。
結合玄宗時的節度使政策就很容易明白,胡人好掌控,且卸任后回京不會威脅宰相之權,并且這個策略很容易分王忠嗣的四鎮之權。
也就是因為這個策略,李林甫才和安祿山走到了一起。
安祿山也借助李林甫的助力和賄賂攻勢,開始了自己的平步青云。
事件二石堡城讒案。
石堡城是河西一個軍事重鎮,唐與吐蕃圍繞此地拉扯多年,玄宗很想徹底掌控這里。
因此在王忠嗣崛起后,玄宗遙令王忠嗣強取石堡城,但王忠嗣判斷后認為還沒到攻取石堡城的時候,上疏勸阻。
747年,董延光主動請求攻打石堡城,玄宗應允,命王忠嗣接應。
但正如王忠嗣之前判斷,石堡城此時易守難攻,董延光逾期未能攻克,上疏反誣王忠嗣延緩出兵,意欲養寇自重。
單這個當然不夠扳倒王忠嗣,所以李林甫早有準備。
事件三太子讒案。
737年在“一日殺三子”這個成就中順便干掉了太子之后,立誰為新太子讓玄宗猶豫了一段時間。
當時的人選分別是壽王李琩和忠王李玙,但是鑒于楊玉環曾是壽王妃,李隆基看著多少有點尷尬。
于是乎,所有人都不喜歡的李玙最終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也可以說是史上最窩囊的太子。
玄宗不喜歡他,李林甫和高力士可以肆意攻擊他。
就連安祿山這個胡將都可以踩他一腳來討玄宗歡心。
順便說一句,這也是安祿山造反原因之一,懼怕李亨上位之后被清算。
這樣的太子,玄宗本人自然也是嚴防死守的。
744年,太子李亨涉嫌私會邊將,玄宗大怒,相關邊將盡誅。
747年,在董延光以石堡城讒案誣王忠嗣時,李林甫敏銳的察覺到,時機來了
在他的指使下,濟陽別駕魏林跳出來,聲稱他在擔任朔州刺史時,上司河東節度使王忠嗣親口說
早年在宮中與忠王一起生活,愿尊奉太子。
最終,玄宗大怒,召王忠嗣入朝,命三司重刑審訊,王忠嗣差點被拷打致死。
接任王忠嗣隴右節度使之職的哥舒翰上書力保,最終王忠嗣才保住一命,貶漢陽太守,兩年后暴死,時年四十五歲。
王忠嗣在河西時,兼任河東、河西、隴右、朔方四鎮節度使,麾下直屬兵力二十五萬。
并且從744年起,王忠嗣就不斷上疏玄宗,痛陳安祿山反心,但玄宗從來沒正眼看過。
同為玄宗義子,同樣手握重兵。
王忠嗣忠心耿耿功勛卓著,威震河西千里,但最終因讒暴死。
安祿山巧言媚上功勛全無,河北收買軍心,最終起大軍反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