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便聽到了自己出現在其中,而腦袋還沒轉過來時,手上便已經寫完了。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張飛唯恐天下不亂,大聲跟著重復了一次。
感受著其他人匯聚過來的視線,孔明面無表情。
算了,回頭再寫出師表把你們都寫進去得了。
嗯,翼德將軍可以除外。
隨著繼續抄寫,孔明有點懷疑,這是以文作史嗎
但很快便見識到了這后世的文采。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好”寂靜的甘露殿中,魏征輕聲喝彩。
這篇駢文就仿佛一個人在娓娓道來何謂浩然正氣,而隨著舉的那些例子,眾人心中也都有了一個模糊的感覺。
而這幾句文眼被誦念出來后,眾人似乎都對這浩然正氣看得見摸著到了。
它并非那么高不可攀,遙不可及,反而是再簡單不過的為人之本和處世之基。
“文采傳世之輩,何其多也”杜如晦也忍不住輕聲贊嘆。
但很快,聽著后面的“鼎鑊甘如飴”“陰房闐鬼火”等等,李世民眉宇間也浮現了惋惜之色
“果真是時窮節乃見,后世亦有文公也”
“也不知道如此大才是何朝代的人”
沒人知道,不過如侯君集等已經站在房杜二人身后,伸著脖子瞧。
但都不敢擁擠,因為陛下老早就站在這里了
很快,隨著房玄齡最后一句“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落下,李世民迫不及待搶過來一份。
隨即很快做了決定
“此文,當送國子監,傳閱天下”
成都的張松也提了建議。
“此文,當送小太學,讓漢兒讀之。”
不過成都府衙的劉備和甘露殿的魏征,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其中些許典故,不解其意,如何能行”
于是很快成都府衙與甘露殿都做了同一個決定
察史冊,量身而改便是。
后世此公文采驚人,但咱們一殿一堂之人,合起來也未必就差了。
而此文的名字,想來光幕
文天祥文山公的正氣歌每每讀之有落淚之感。
南宋滅亡之際,他感懷這十二位先賢的貞潔與血性,作正氣歌貫之以自強,最終從容就義。
而顏常山舌與張睢陽齒的典故,皆出自安史之亂,相隔不過一年。
文山公大賢,正氣歌極為簡單,短短十二個典故道盡了咱們的民族脊梁。
從中倒也可以一窺宋因何而亡,十二個典故,沒有一個宋朝自己的。
強漢有氣節,盛唐有血性,而南北宋的士大夫能兼而有之的,不過兩掌之數而已。
趙匡胤宋即宋,如何分兩宋靖康降于誰南宋又因何亡〗
看著光幕上劃過去的文字,李世民自語“原來這叫正氣歌”
隨即就看到了那個似乎也是皇帝的趙匡胤在連連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