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輕巧搖頭哂笑道
“朕無論是閉門還是擁軍不出,皆為示弱,賊獠必將大掠不止,朕萬安然民萬死。”
“單騎獨出以輕慢頡利方為示強之舉,如此彼輩則自心難安。”
“且”李世民回想了一下道
“突厥無軍紀可言,彼時朕與頡利隔渭水而視。”
“多有獠帥私自渡河前來謁朕,頡利難束,更有執失武之子執失思力暗中獻策,欲為內應。”
“那時便知朕若領軍襲其眾,則必摧枯拉朽。”
“且幽州有輔機藥師領兵設伏,勝之易如反掌。”
“然”說著李世民輕嘆一聲,但在場眾人基本都是當事人,此時哪能不明白。
歸根結底還是李世民當時剛剛即位,而且合法性上自己都不自信,所以反而不敢輕啟戰端。
以及勝之易如反掌,但能否圍殲就不得而知了,只要頡利逃脫,到時候必然就是連戰多年,一點喘息之機也無。
李靖算的最是明白,因此拱拱手道
“正因彼時陛下之忍辱,方能去歲慢賞頡利之舞。”
李世民此時臉上才重新浮現出笑容,只是輕輕點了點頭,一句話也不說。
至于后面對宋的笑言,大唐皇帝陛下不說,其他人也不好輕易評價。
即使有所疑惑,秦瓊和蘇烈身邊都有人能詢問,唯獨剩下王玄策感覺抓耳撓心,但身邊就是皇帝,也不好貿然詢問,好不難受。
東突厥的兵力前面也說的清楚,足有十萬騎。
而且歷史上農耕民族打游牧民族一直就是如打蛇一般,若不能一擊中七寸,那就必然受其反害。
而對于此戰,李靖也同樣做的又快又好。
第一步李靖再次反其道而行之。
貞觀四年元月,李靖率領三千精騎冒著嚴寒奔襲兩百里地直插頡利本部定襄。
古代在冬天打仗,如何克復嚴寒帶來的傷損,以及讓士卒保持戰斗力,向來都是個問題。
史書沒有記載李靖怎么做到的,只知道此次奔襲讓頡利直接喪膽而逃。
李靖出兵時還有另一路的李積協同進攻,兩支兵馬接力突襲頡利,把頡利打成了驚弓之鳥,忙不迭向二鳳請和。
第二步你以為李靖已經以奇勝了,那應該要以正合了吧結果并不。
面對頡利的請和,二鳳是相當有誠意的,派出了唐儉前去議和。
唐儉是誰小時候就跟李世民認識,撒尿和泥的交情,后來更是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可以說是二鳳的心腹手足。
這位重臣的到來也讓頡利松了口氣,但也讓李靖感覺機不可失。
唐儉還在與頡利議和呢,李靖已經點起五千精騎進攻了。
李靖麾下也有人反對,但李靖的回答很簡單請唐儉殉國。
“此韓信所以破齊也。唐儉輩何足惜”
放松了警惕的頡利被再次大破,然后就又是沒命的逃竄,在磧口再次遇到李積,再次被抽了一頓。
以及此戰唐儉未死,事后也沒有留下如何評價。
第三步就是淡定收網。
被徹底打殘的頡利放棄幻想,帶著殘部往西狂奔一千五百里打算去投奔反唐聯盟里的吐谷渾或高昌國。
結果在這里遇到了守株待兔的李道宗大軍,最終頡利被擒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