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不懂工藝品,但還是要評價一句,銀鏡不錯。
樓上確實不懂了,銀鏡不是這個樣子的,看色澤來說,更大概率是銅鏡。
銅鏡不是黃色的嗎咋還有白的,而且做舊的也應該發綠才對,哪有這樣的
樓上這么一說我想起來了,這怕不是白銅吧發源自云南的銅鎳二元合金,是咱們老祖宗在冶金史上比較重要的獨創成就。
這么一說應該就是這東西,畢竟聯系大佬喜歡仿造的愛好,這東西在唐朝算是無價之寶,只有一品以上的官員才能用,以及這鏡子上的瑞獸葡萄紋也是初唐最常用的。
我去查了查,這東西產自云南四川,17世紀出口歐洲的銅鎳鋅三元合金大受歡迎,被稱中國銀,后來19世紀英國和瑞典仿造成功并大規模生產,反而將中國徹底擠出了市場。
廢話,人家大規模流水線生產,不比小作坊強多了。
那我還記得上學時候學過,鎳這個金屬是甘肅最多啊,而且甘肅還富銅礦,為啥反而是云南探索出來這個東西。
少戰亂唄而且甘肅哪止這么點,多銅,多煤,多鉬鋰金鋅鋁等等,是實打實的工業礦都,但這邊戰亂沒停過,所以都沒法開發。
整條河西走廊戰亂都沒停過,最簡單的例子,青海湖附近的鹽湖產的青鹽,比鹵法的苦鹽好非常多,但唐朝時地處和吐蕃戰爭的前線沒能開發,元看不上,宋自顧不暇,明朝顧不上,一直到清朝時候才有正式開發。
咱們現代人可太懂西域的水果、牛羊、棉花有多好了,所以還是得國家強盛才行。
“二元合金”
孔明念叨著這個名詞,若有所思。
作為一個博聞強識的人,孔明清楚記得這也是光幕第一次正式的提到合金。
此前曾經開玩笑說晚唐圈子牢固如鈦合金,當時還不明白其意思,但現在好似明白了一點。
多種金鐵調配,反能制出效果更加好的金屬
只是其中難處孔明也清楚石炭的品質。
雖然沒辦法如后世一般將溫度量化,但根據將等重鐵塊融為鐵水時間的長短也能大概判斷出來爐內的溫度。
如今成都和公安的鐵匠作坊,靠著排風、小高爐、石炭等物,已經能將爐子的溫度推得很高了。
但如今問題就是,同樣的鐵礦,同樣的爐子與排風,用不同品質的石炭煉出來的鐵品質也完全不同。
無煙的石炭能煉出來如偃月刀這般云長愛不釋手的兵器。
濃煙的石炭煉制出來的刀兵砍個石頭都能自斷,差的實在太多。
如今孔明倒是產出了別的想法,既然劣炭煉劣鐵,那干脆再往里面摻雜點別的金屬礦,或者摻雜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是不是也能救回來一點
至于說將濃煙石炭變為無煙石炭匠人們和孔明也都暫時沒什么辦法。
不過成都府衙內如孔明一般想法的人并不多。
劉巴是在想著這白銅是不是也能用來制貨幣但能回本嗎
龐統則是在暢想,這河西真不愧是寶地,必為主公為大漢取之
張飛的想法就要更加簡單直白
“子龍,那朹果不,那山楂何處有快帶俺尋上一些。”
“俺尚有余下的蔗糖,來給你做那冰糖葫蘆”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