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說法認為王玄策滅國卻沒拿到好處,反讓吐蕃獲利,所以最終李世民不怎么開心,也就對王玄策比較苛待,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一個個說。
貞觀年間的吐蕃對印度是不太上心的,因為雖然能去印度,但路非常非常難走。
也因此松贊干布僅贊助了一千二百兵馬,若是吐蕃真的有心插手天竺,直接出萬兵,對吐蕃來說不算困難。
歷史上吐蕃打到天竺是安史之亂后的事情了,那時候吐蕃已經徹底侵占了河西和西域,可見即使對吐蕃國內的野心家來說,大唐的疆土比天竺香多了。
而且貞觀后期屬于大唐和吐蕃的蜜月期,雙方翻臉要到王玄策滅國十五年后了。
以及還有一個證據是開元初,位于東天竺的個失蜜國遣使來朝貢玄宗,還給帶了封信
有國以來,并臣天可汗臣身與中天竺王厄吐蕃五大道,禁出入天可汗兵至勃律者,雖眾二十萬,能輸糧以助。又國有摩訶波多磨龍池,愿為天可汗營祠。
話說的很明白,一直認天可汗這塊招牌,也一直在遵命防守吐蕃進入天竺。
而且還希望大唐去討伐勃律國,只要人馬不超過二十萬就能把糧草包了。
最后是幫摩訶波多磨龍池國傳話,“愿為天可汗營祠”是愿意讓大唐在自己國家內駐軍。
其次王玄策也算不上苛待。
去之前是右衛率府長史,正七品上。
回來后嘉朝散大夫,從五品下。
唐朝官員品級是九品三十階,一年一考核,綜合四年的考核結果,合格才能進一階,政績很好才能升多一點,并且超過五品的官職需要上報皇帝決定。
在這套系統里,王玄策直接擢升五級,并且五品開始是被皇帝記在心上的。
真要說對王玄策最無情的應該是命運
帶回來的天竺醫生并沒有醫好二鳳的病癥。
剛剛簡在帝心,結果皇帝噶了。
皇帝噶之前還吃了自己帶回來醫生的藥物。
王玄策就屬于仕途才剛開始啟航,結果船沉了。
李世民感覺自己還是小看了這塊地方,眉頭不受控制的揚了起來,還用手指掏了掏耳朵
“多少”
但其實都不用解釋,光幕說的通俗明白,李世民只是難以置信,而且那糧食出口意思也簡單好懂。
“十四億人口還有賣糧食的余裕”
作為對比,李世民想起來另一組數據
“朕記得,大業四年,華夏有口四千六百萬,乃隋之極盛也,此數尚不及半億。”
杜如晦出列道
“此乃后世之數,縱覽后世,其有科技之助,務農之法遠超我等,自可供億萬之民。”
說是這樣說但李世民還是難以釋懷。
大業五年有近九百萬戶,而到了開唐的武德年間,大略查來的數字是兩位百萬戶。
乍一看似乎隋末大亂死民三千萬口,但李世民也是認真研究過的。
大業四年和五年,煬帝花了大力氣搜括隱戶,并且為了增加稅收,強制兄弟必須分家,然后按戶收稅。
雖然稅收大增,但李世民回頭總結認為,此乃大亂之始。
所以前兩年李世民還曾專門增加律例父母若在,子女分家當罰。
對于清查隱戶的建議也是已讀不回,并還出臺了對于生育嬰孩的獎賞政策,讓百姓休養生息。
煬帝的手段雖然被他詬病,但至少確實是花了大力氣厘清了人口,只是如今一對比
“近乎二十個大業年間”房玄齡也驚嘆。
同為宰輔的杜如晦明白老友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