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刃寒光閃閃,劍鐔是純玉制,劍柄纏有麻線與皮革,看起來就感覺入手柔軟,而且防滑性定然不錯。
劍柄末端的劍首部分同樣也是玉制,鑿刻有槽孔和花紋。
劍鞘木制裝飾有花紋朱漆,劍鞘上半部分有用來掛在腰帶上的玉質劍璏,尾端還有三角形狀的玉質劍珌。
另一物是簡簡單單的十枚方孔圓錢,質地金黃,上書開元通寶四字。
說個不算很冷的冷知識,開元通寶是開唐時李淵鑄的,貞觀年間用的就是開元通寶。
那我補個真冷知識,古代沒有貞觀通寶,但是有貞觀寶錢,鑄造于西夏李乾順當皇帝時,不過錢幣上鑄的是西夏文,比較難認。
話說西夏是能追溯到唐的,還記得李靖滅吐谷渾時李道彥突然襲擊黨項人不當時的黨項首領拓跋赤辭算是西夏能明確追溯的最早祖先,后來被打服之后還是投了唐并被賜姓李,安史之亂后郭子儀建議把黨項人舉族遷到夏州以防備突厥,故而當時黨項人也被稱平夏部。
懂了,唐朝正統在西夏,國號來源于唐朝的夏州不說,國君的姓都是李世民賜的。
我就關心這個金開元通寶值多少錢
認真說的話是無價之寶,因為金開元不同于金五銖,在唐朝不流通的,基本只作為皇帝賞賜功臣的特殊賞錢。
我記得歷史上唯一記載一次是玄宗的開元元年,在承天門撒金錢以慶祝,當時撒的就是金開元,玄宗撒的時候只有三品以上官員才有資格去撿,目前金開元存世僅有三十枚,u主這十枚要是真的話保守估計,號子蹲到老,牢飯吃到飽。
話說這漢劍的劍身上似乎有字
我把圖片放大看過了,寫的是聞莽不是丈育,缺乏神韻,值得夸的是用了好多玉飾,還原的很用心。
多說一句,這就是標準漢代寶劍的樣子,因為漢承春秋戰國和秦,留下了崇玉的習俗,寶劍的寶就寶在玉飾上。
不過現在估計沒有很正宗的八面漢劍了吧,畢竟百煉鋼這個制法太過麻煩,失敗率也挺高,對直播帶貨的那種小作坊來說,要么灌鋼要么直接買鋼材加工,才最方便。
咱們老祖宗的冶鐵史上,漢朝確實算是老大哥,百煉鋼盛行的同時,灌鋼和炒鋼也都被發明,雜煉生鍒的灌鋼法一直用到清,融鐵為汁爐內復炒的炒鋼直到咱們建國后都在用。
我記得灌鋼法的發展也跟氣候變化有關,因為宋朝時期京城特別寒冷,人口太多導致木炭不夠用,因此開始大力開采煤炭取暖,結果煤炭又帶動了冶鐵技術的發展。
確實,華夏古代的技術傳承基本就是一代代接力完成,很多技術發明時受限于時代,直到遇到合適的時候才能大放異彩。
“這石炭不,還是從后世之稱謂,稱其煤炭。”
劉備放下這一點小糾結,心情倒是很美麗
“幸有孔明之堅持,吾等煤炭之用,暫不愁也。”
無論是荊州還是益州,冬天冷,但遠算不上嚴寒,故而幾年前即使知道這煤炭好,但研究的動力并不大。
也就是孔明的一再堅持,才開江州南邊的煤炭場。
如今煤炭穩步之后,也順利成了荊州益州良好運轉的一環。
荊州徐庶也有來信,稱蔣琬在戰前就以賤價買了數十船煤餅,如今已盡數發放于荊州北部,讓這些飽經戰亂之苦的人能安穩過個冬天。
“煤炭場之運作,全賴程畿一力維持,亮不敢居功也。”
孔明輕更重視的是那短短幾個字
“雜煉生鍒,冶鋼有法也。”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