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愿和孫仁師的釣魚行動頗有成效。
因為擔心周留城告破,四萬倭軍來的又快又急。
先頭部隊非常勇敢,在見到唐軍的那一刻就駕船發動了沖鋒,然后就把自己撞碎了。
江面上飄蕩的尸體和船只碎片讓倭軍瞬間泄氣后撤。
唐軍也不追擊,只是繼續封鎖白江口。
劉仁軌想得明白,此戰就是最簡單的圍點打援戰術,不怕倭軍不進攻。
而且倭軍足有四萬,百濟的唐軍還不到兩萬,并且如今做了分兵,白江口的唐軍還不足萬人,人數上并不占優。
等到次日倭軍主力到達之后,大軍合于一處的倭軍再度自信心爆棚
論人數,咱們有四萬人,唐軍不足萬。
論戰船,咱們有千余艘,唐軍一百七。
倭軍將領更是豪言,我等齊沖,唐軍必怯逃
優勢在倭
于是倭軍絲毫不懼再次發送了沖鋒,但是這波沖鋒很快就被不動如山的唐軍所斬斷。
倭軍奮力劃著小船接近之后才發現,這唐軍戰船竟然如此之大,即使撞上去也不能傷及分毫。
而且這唐軍的戰船上還有許多他們聞所未聞的武器,輕輕松松就能擊碎倭國的戰船。
落水的倭軍也很絕望,唐軍戰船太過高大,想要攀援跳幫都做不到。
等到倭軍沖鋒的態勢被斬斷之后,一百七十余艘唐軍戰船分兵從兩側迂回包抄,反而將千艘倭船給包圍了。
唐軍大船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包圍網,迫得倭軍戰船擠在了一起,然后處于上風口的唐軍開始發射火箭火油彈等。
倭軍統帥樸市田來津恨得咬牙切齒,沖到第一線與唐軍的小型戰船接舷戰打算鼓舞士氣,但被大唐武士連人帶刀一起斬成兩段。
船只著火,統帥戰死,倭軍惶然間落水溺死者不計其數,戰船相連互相擠壓,難以撤出戰場,只能眼睜睜看著大火相繼蔓延焚船。
濃煙沖云霄,熾火映波濤,有四百多艘戰船化作海上的燃料,僅此一戰倭軍的遠征軍徹底報銷。
眼見援軍也化為泡影,周留城走投無路的百濟復國軍只能選擇投降,至此百濟國才徹底除名
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這是舊唐書對此戰的所有記錄,僅二十一字,言簡意賅,也一直都是華夏史冊的風格
不過是又一場平平無奇的大勝罷了。
但如果將視角拔高,此戰意義極其深遠。
從短期來看,此戰在真正意義上決定了東亞到底誰說了算,奠定了以唐朝為絕對核心的東亞政治格局。
從長期來看,此戰是以極其暴力的姿態扭轉了倭國的發展方向,從而決定了千年內東亞歷史的走向。
劉仁軌也是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滅倭第一人。
眨眨眼睛,孔明反倒是感覺品出來的一些門道
“海戰不比陸戰。”
孔明斟酌著道
“相較于人數多寡,更能決定海戰走向的乃是船只戰力不,應該說是工學差距。”
“就如勝荊襄所用的巨舟,若在江水上決戰,千艘走舸奈何不得巨舟一艘,都不須巨弩,直來直去便可碾碎小船。”
愈是推演,孔明也愈是興奮
“而若是舟上巨弩所射非弩箭,而是借助火藥的鐵炮”
孔明能夠想象,若是真有,恐怕僅需一艘船,就能盡滅江東所有水師
可望可及的未來已經展現在了孔明的面前,這一刻孔明整個身體也由內到外興奮了起來。
這一輩子,只要能幫后輩在工學上趟出來一條路就足矣
而這條路要走得通,算學必不可少,但這注定會是一個不太容易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