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般一想,孔明便想起來了生產力三字。
匠造之物好不好用,也得看實際使用,就如那具裝鐵騎強悍,但如今生產力不足根本無法大規模列裝。
這扭力投石機也是一樣,小小的扭力繩便將他們難住。
這科學的材料研究之途,如今才不過剛上路。
不知何時才能找到能完美替代牛筋和桃膠的東西
孔明又添了一份新的煩惱。
甘露殿中閻立德和閻立本再次興奮起來。
此物于唐有大用,而閻立德最擅此物。
閻立德從未感覺任職將作監能有如這兩年一般輕松過。
更強的鎧甲,更好的馬具,優良的戰船,好用的軍械,后世的匠造理念,畫法改進以及建筑等物,皆讓閻立德如獲至寶。
最重要的是,相較于那競爭激烈的武將,能臣鼎力的文臣。
匠造一道如今唯有他閻氏兩兄弟。
此前閻立德和閻立本都打算讓兒子蒙門蔭好入仕途,但如今兩兄弟商量了一下
入什么仕途,不如來研畫技,學匠法。
能成大匠,在如今大唐大有可為啊。
李世民深吸一口氣,站在地圖前打量著遼東和朝鮮半島。
作為一個優秀統帥如今再明白不過,如今有這新炮圖紙,遼東的小城或許很難再阻礙唐軍的腳步。
高句麗隨時能破,半島隨時能入。
但打下來之后,如何讓其生生世世皆為唐屬,這才是問題。
如今既然能選,那作為皇帝的李世民希望能夠永絕后患。
畢竟光幕上如今看到的種種事情就是最好的教訓。
將帥毫不在意的縱兵,讓唐在百濟之地離心離德,后雖有劉仁軌暴力征伐平患,但李世民并未在其中見到矛盾平息的跡象。
被壓下去的矛盾遲早會有爆發的一天,這是李世民看“自己”處理東突厥事態的狼狽之姿所得出的感悟。
而且這高句麗與中原從廣神時起,至皇子治派李世積滅國。
數十年間,幾度大軍攻伐,大小何止百戰如此雙方的仇恨矛盾更是大破天,要怎么解決
因而,李世民對于大唐在遼東的經略有了一個比較悲觀的態度。
以及這新羅,唐反倒是給其在掃滅了半島的阻礙。
李世民思緒萬千,此時倒是感覺,這遼東論富庶論善戰皆不如草原諸部。
但其中矛盾復雜程度,較之草原諸部高了十倍不止。
開疆易,開華夏萬世之疆,難矣。
不過李世民嘴角提起笑容
正因如此難,朕才必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