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即劉備也下定決心
“既如此,當催促吳懿盡快徹底掃定南中,開身毒商道。”
“懸賞這幾何原本及棉花等物。”
后世所說的那些東西劉備還記得,如今麾下無海船,因此唯有出此下策,重金相求期冀胡商們為了利益能夠奮不顧身。
劉備雖不是很明白孔明等人的討論,但對其重要性是有清楚認知的。
而且也明白,他們如今所釋之義乃是借后輩之眼推測,難免有三人成虎之憂慮,無論如何,最好還是要拿到此著譯本,兩相對照才最佳。
孔明等人一起拱手,對劉備這個決定十分贊同。
同時孔明也有了幾分憧憬
“若復長安,當復開太學,究物之義理,研算學公理,作透鏡工坊。”
孔明從如今析出的詞義之中,看到的是一項需要集帝國之力投入的治學浩舉。
想要研究科學,必然要重啟太學,并將其打造成更勝一籌的學府。
而同時這學府還需要繁多的工坊來支持,比如這透鏡打磨,孔明不知道西方如何將玻璃打磨光滑,但在益州最終是找到了幾戶琉璃工。
擴建玻璃工坊,還需同步增加玻璃打磨工坊,同時還得考慮以玻璃來賺錢,而這么一規劃,最顯而易見的便是人口不夠用了。
故而還需要鼓勵生育,重視農桑,同時還要與曹賊開戰,奪回人口較多的中原。
只要略一規劃,孔明就看到了將來多到做不完的事情。
但他樂得如此,只要能成,如此功業不啻于再造炎漢。
不過想到長安的太學,孔明便想起來了此前一直很想看看的一部石刻。
不由得感嘆道
“也不知太學石經安在否”
甘露殿中李世民倒是第一時間也明白了其中緊要之處。
也因此嘆了一句
“如此原本,才乃需取之經。”
甚至此時李世民都在認真考慮,遣派特使出西域追上王玄策一行,令其往中亞一行,不知道還來得及不
但旋即李世民想起來那邊的局勢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算算時間,那薩珊波斯眼看就要噶了,還要和那個拜占庭拼命。
在兩個帝國的旁邊,阿拉伯人還在趁勢崛起,怎么看都是一副亂世之相,要是王玄策折在那里可就追悔莫及了。
所以唐帝國的天子頃刻間便換了想法
“組建艦隊,往西方一行,宣揚我唐國威,盡斂西方之”
李世民頓了頓,用了后輩所說的詞
“盡斂彼輩文化成果。”
李世民的想法很包容,胡將既然能成為大唐將星,那西方羅剎人亦可作大唐夫子。
而且回首望去,李世民覺得遣船隊西行的條件也愈發成熟,有堅船確保人員無虞,有罐頭防止水土不服,這后世毫不在意的地圖完全可以作為此時最精確的海圖,沿海岸便可西行。
既然如此,就該取天下精華,盡歸于唐,締造華夏。
只是可惜那牛爵爺看來起碼都是四五百年后的人物了,不然帶來大唐做個牛國公豈不美哉
而這番計劃,李世民巡視一圈,刻意無視了長孫無忌和侯君集期待的目光,最終還是定在了劉仁軌身上
“正則既入海師,不止要學治軍,也須察造船之新法,等東海平定,當代朕巡視這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