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李靖的判斷,李世民同樣認同。
因而心里對于這海策也更加慎重。
是循舊路締造一個彪炳華夏的百年盛世。
還是扭轉國策提前布千年之局。
這非他一人的功績,而是聯系到了數千萬人的福祉,由不得不慎重。
因此可以說,正是中國南海龐大的群島群和豐富的物產造就了中國船不便于遠洋航行的特點。
因為基本都在在群島內部航行,且群島內部的沿岸貿易基本都是復雜多變的近岸風。
近岸風復雜多變,因此中國船在縱帆的科技點上一路狂飆。
沿岸貿易經常需要考慮暗礁問題,因此水密隔艙的技術一直都在進步。
結果就是適合季風遠洋航行的橫帆并沒有投入太多科技點,畢竟沒有需求何來研究
而海船的問題到了明朝就已經變得十分復雜了,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海禁。
海禁這個政策并不是大明發明的,而是學自元,而元又是學習于宋。
宋代開海禁的原因也特別簡單都是朕的錢勞資要獨吞
對此,某不愿意留下姓名的宋朝皇帝完顏氏總結的很清楚
“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耳。”
咱們暫且不說這句話給自己臉上貼了幾斤金粉,但其中對于海洋貿易的利潤,確實認知的非常到位。
宋朝海禁直到神宗時期才廢除,到了南宋時高宗再開海禁并持續到亡國,海禁合計二百五十二年。
元朝本身國祚就短,雖然嘗試過官船民租的官本船制度,但很快就失敗,前前后后四次海禁,加起來有十九年。
明朝則是吸取了宋元的教訓因為南宋滅亡時,泉州的色目人在頭目蒲壽庚的帶領下投元,殺戮南宋宗室和官員。
這種反手一刀,屬實是給后來的皇帝開了個大眼。
因為前朝的教訓,以及大明前期張士誠余孽作亂,以及后期倭寇侵擾,海禁的嚴厲程度一步步加強,最終持續一百九十七年。
而整個明朝南方數百年歷史說白了就一句話,大明官方和海商集團就利益問題沒尿到一個壺里去。
結果就是永樂帝直接甩開了海商自己單干,從上游的生產源頭織造局、陶瓷鎮、茶園,到下游的鄭和下西洋送貨上門量身定制,盡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這種態度使得海商和官府之間的矛盾徹底激化,導致后來大明文官集團對海禁直接一刀切,但海商借倭寇之名行走私之實該干嘛干嘛,反使得大明朝廷徹底尬住。
而在海洋問題上,想要研制戰艦、搶奪海權、打造海師,這些都是海商所無法完成的事情。
并且在海洋問題上大明還缺失了最重要的一條腿數學被從科舉中除名,導致其發展近乎停滯。
這條腿本來是可以通過海洋商路的文化交流來補全的,但最終開海已經是兩百年以后了,徐光啟從零開始,就算累吐血補上了大明這條腿,那也太遲了。
事實上大明的航海人也是見過跨海而來的蓋倫船的,以我們如今的眼光來看,蓋倫船堪稱是十六世紀船只設計的頂峰。
這種先進海船同樣給大明帶來了很大震撼,大明也對蓋倫船進行過仿制,并吸收其優點對中國船進行改進。
但其核心思想依然還是用于在南海群島之間的貿易,并沒有遠洋的想法。
蓋倫船標志性的龍骨肋板船體、軟帆、斜桅上帆等,都能在明朝的造船記錄中看到影子。
而在明朝滅亡后,清朝在海禁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直接開始閉關鎖國。
最終就是鴉片戰爭時英國靠著二十八艘蓋倫船和不足兩萬的軍隊,擊敗了出動八十萬人的清政府。
徹底掀開了近代史的篇章。
看到那巨船的結構圖,閻立德拽著弟弟堪稱粗暴的一路撞開了前面的國公,然后抬著頭隨手抓過來一張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