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諸如徐州刺史陶謙、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咨,雖然也都加入了叛軍,但并沒有真正出兵,只是搖旗吶喊罷了。”
李儒介紹完軍情,董璜的眉頭微皺。
他倒不是害怕對方人多,而是沒有從諸侯的配置中看出多少戰爭代行者參與的影子。
董璜可以肯定,大部分諸侯麾下,肯定有著戰爭代行者的存在,只是不知道他們究竟在暗搓搓的搞什么罷了
一百個戰爭代行者的蝴蝶效應,讓董璜也不敢保證接下來戰局的發展究竟是向著什么方向更不敢用歷史的慣性或者演義的發展來看待問題
不過,索性他也不需要考慮太多,直接靠實力碾壓就是了
從任務開始到諸侯討董,不過三個月的時間,連占據了如此多資源的董璜都沒有精力搞出大威力火藥,只是讓少府的工匠們好歹弄出了一點黑火藥,他可不相信其他人就能夠直接來個工業革命
三個月的時間太短了,代行者們能夠獲得他們投效對象的信任,掌握一定的兵權,就已經很不容易了,科技樹方面不可能有太大的成就,至少不可能有決定戰爭勝負的成就
在這種情況下,兵力強弱、謀臣武將的能力、后勤保障就成了戰爭的決定因素
所以,優勢在我
“叔父,諸侯兵馬眾多,對后勤壓力極大,既然其糧草大都是冀州在,我們何不派兵馬進攻冀州”
董璜獻策道。
在開會之前,董璜曾向賈詡問策,賈詡的上策是謹守關隘、挑撥離間、借刀殺人、激化矛盾、待其自亂。
中策則是攻打冀州,斷其后勤。
下策是集中兵力堂堂正正出擊決戰。
董璜選擇了向董卓建議中策。
至于為什么不是上策,因為董璜知道這種時候是不可能勸說董卓不出兵的,董卓是相國也是武夫,他如今的地位決定了他不可能采取緊守關隘這種有示弱嫌疑的舉動
至于下策,這種誰都能想出來的莽夫之策,根本就沒有說的必要
“想要打冀州,可很難越過酸棗、河內的敵軍,除非走并州,從上黨入冀州”
作為董卓的第一謀士,李儒一思忖便猜到了董璜的想法。
“關鍵還得看呂布那邊能不能擊敗白波賊”
李儒想到了關鍵點。
白波賊的老巢白波谷,往東便是上黨郡,過了上黨郡就是冀州腹心之地,距離鄴城的距離騎兵一日可達
“不過黑山賊也得考慮”
李儒繼續分析道。
黑山賊算是黃巾余部,分部在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等地太行山脈的諸山谷之中,有百萬之眾,以張燕為名義上的首領,實際上是一群來自社會底層的反賊聯盟。
歷史上,黑山賊曾在張燕的帶領下,成功偷襲占領過袁紹的老巢鄴城。
如果能夠說動黑山賊相助,那么攻下整個冀州都不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