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聘大聲勸說道。
“哼,區區小將,你懂什么”
蔡瑁怒斥一聲。
盡管蔡瑁覺得文聘說得多少有點道理,但是覺得面子受損的他還是出言反駁。
自詡為王睿麾下領兵第一人,蔡瑁不允許自己的權威受到挑釁。
這一刻,蔡瑁首先考慮的不是軍事,而是官場在官場上,維護權威可比軍事的勝負更加重要
這就像是明末的黨政,各方考慮的不是“我們再黨政下去大明就沒救了”,而是“不把這些混蛋整死大明就沒救了”
見手下起了爭執,心中沒有決斷的王睿忍不住把目光投到了族侄王倫以及謀士蒯良蒯越身上。
他覺得這個時候,需要集思廣益。
當然,集思廣益也可以看做是優柔寡斷。
“吾有水軍,可連夜沿漢水北上,出其不意,必能擊破劉勛所部。”
作為戰爭代行者,王倫顯然也是主戰的,只有戰爭,才能夠得到戰爭點,才能夠生存下去,才能夠變強。
“況且,襄陽堅城,三面環水,就算我軍戰敗,也能以襄陽城堅守,何懼賊軍”
王倫再次給王睿吃了一個定心丸。
自從被孫堅擊敗后,王倫就痛定思痛,開始思考自己的優勢是什么
陸戰肯定不是孫堅、董卓之流的對手,既然如此,何不發展水軍
如果能夠憑借水軍割據荊州、江東,那不就是一個大魏吳王嘛
如果能夠成為大魏吳王,這次的任務還不穩了
想通了這一點,王倫開始建議王睿大力發展水軍,并最終幫助王睿建立起了冠絕諸侯的絕對優勢的水上力量。
見主公的準小舅子和侄子都一心請戰,很會做人的蒯氏兄弟自然也不好潑冷水,只好模棱兩可和稀泥。
一會兒說敵軍無備,正是破敵之機;一會兒又說現在不是雨季,水軍之利難以發揮;一會兒又強調王倫、蔡瑁都是天下一等一的人才;一會兒又說文聘說的也有一點點道理。
主打一個廢話文學。
我們要找到問題的關鍵,怎么找到問題的關鍵呢那就是找到關鍵問題
結果,被忽悠迷糊了的王睿還真找到了關鍵的問題他最迫切的問題是既害怕董卓大軍來襲,又急于用一場勝利來安定人心。
因而王睿最終拍板打并將這次行動交給親侄子王倫親自指揮。
意氣風發的王倫一身白衣站在船頭,頗有白衣秀士的風采。
王倫所率領的艦隊,上面的將士也都身穿白衣裝作商人,浩浩蕩蕩而行。
很顯然,白衣秀士這是在s呂蒙的白衣渡江。
還別說,這次他還真的成功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