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忍不住問道。
龐統跟諸葛亮可是一批的,如今諸葛亮已經立下了大功,但他可一直只有苦勞沒有什么像樣的功勞呢。
他也想要進步呀。
“士元怎么看”
賈詡將問題拋給了龐統,他已經看出了自己這個弟子的躍躍欲試,所以給他一個表現的機會。
“丞相,諸位,統以為,大虞在這個世界最大的敵人自然是秦國,近期的敵人是楚國,但楚國既是我們的敵人,也是我們的屏障,在我們沒有實力吞并楚國前,楚國的國度削弱其實對秦國最有利
一旦楚國陷入長期混亂之中,秦國必定會過來分一杯羹,乘虛占據楚國西部的膏腴之地甚至淮北的齊國、魏國都可能會有想法,屆時局勢有可能向著莫測的方向發展。
況且,我軍的軍陣現在也遠未準備好,根本就不具備正面大軍團作戰的能力,所以統以為,我們沒必要過分給楚國壓力,淮南之地也不要過分染指,讓楚國有足夠的余力應對秦、齊等國的進攻。
我軍則可做出一副無力北上的樣子,示敵以弱麻痹楚國和其他各國。
當然了,我軍也不是什么都不做,我軍可以趁著春申君擋在前面的機會,加快奪取江南地區的步伐,順便在江南地區練兵,力爭在春申君敗亡前,占據楚國整個長江以南的地區,以云夢澤江水洞庭湖湘水作為與秦國的分界線。
在此過程中,如果春申君過早抵擋不住,我軍水軍可以去淮河協助春申君守壽春,不過條件是春申君在巢湖建造的水軍都得交給我們。
總之,我們得想辦法讓春申君支撐到我們消化了楚國的江南地區。
最好的設想是,春申君能夠拖到我們練兵完成再敗亡,屆時把壽春及淮南拱手相讓。
如果在這一過程中,秦國攻楚的話,那我們就發揮水軍和擅長山地戰的優勢,圍魏救趙,攻擊秦國的南郡、黔中郡、巫郡,乃至奪取郢。”
龐統將他的戰略構想和盤托出。
龐統戰略構想的核心就是“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那套,要打你們盡管打,我先默默發展,一旦你們哪一方的發展威脅到我,我就開始玩“大陸均衡”,誰弱我就幫誰,誰強莪就惡心誰。
對于龐統的計劃,內閣倒沒有出現明顯的爭執,因為這個計劃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大虞的長處,也對大虞最大的敵人有著明確的認識。
最終,大虞的下一步方略就在董璜不在的情況下,定了下來。
接下來,內閣出調兵計劃,焱妃代表董璜用印并拿出虎符,大軍很快便展開了行動。
本次行動,諸葛亮軍團、高順軍團、張遼軍團、趙云軍團、周泰軍團、岳飛軍團、徐晃軍團、樂進軍團、韓世忠軍團、孟珙軍團、張任軍團、南蠻軍團等董璜軍完成初步組建的軍團以及部分虎衛軍都會出動。
賈詡不僅花光了這個世界賺到的戰爭點,又購買了五萬八階兵、二十五萬七階兵,還對三十六洞、祝融部落進行征兵,征召了二百萬六階及以上的兵馬。
六階兵在這個世界其實就是民夫級別,但是這些六階自然人在之前幾個世界可都是靈米、靈食養著,幾乎每天都進行戰斗訓練,資質和戰斗意識并不算差,假以時日成長到七階問題不大,很大一部分還能夠成長到八階乃至更高。
不過這次賈詡沒有時間讓他們慢慢成長了。
這次楚國事變,賈詡有信心讓楚國至少兩年內沒有精力南下,這段時間正是大虞鞏固江南地區、演練自家軍陣的絕佳時機。
兩年之后,估計楚國已經跟齊國等國交過手,已經精疲力竭了,屆時大虞剛好奪取淮南地區乃至和韓國等國瓜分楚國
必要時,還可以加上魏國和齊國。
齊國這個國家,給它點兒好處讓他不搗亂就可以,韓國是自己人,魏國也還能夠跟秦國過兩招,給他續續命也可以,反正大虞一方也不可能吞得下楚國。
到時候,就是趙魏韓在前面頂著,大虞就可勁兒的想辦法騷擾秦國的南陽之地,只要王翦東出,大虞就拼命奪取郢都,然后想辦法進入巴蜀之地。
要是王翦不東出,那么秦將可沒人能夠打得過李牧
如此一來,新的戰國合縱格局就形成了,大虞與韓國互為表里一體雙面,可以親密無間的合作;趙國與秦國是死仇,魏國也不可能再跟秦國聯合,四個國家合力,差不多能夠擋住王翦了吧。
要說變數就是齊國和燕國,不過齊國有后勝,大不了多送禮唄。